20151229

龐德故里

龐德故里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 漢魏時代屬獂道轄地。武山縣誌記載, 在今四門鄉新莊村有龐德墓(衣冠塚), 立有墓碑, 還有龐家花園、 龐德上馬石等遺跡。20004, 四門鄉政府在該村洛禮公路旁重新豎立龐德故里碑。

虎牢關

有看三國演義的人, 對虎牢關應該不會陌生, 關東聯軍攻董卓, 三英戰呂布便是在此發生, 雖然三國正史上並沒有虎牢關之戰(見「三國一二事」「討董卓未戰虎牢 斬華雄歸功孫堅」), 但後世仍在此建立了不少紀念古蹟。

陶謙墓

三讓徐州的賢人陶謙墓位於安徽省蕭縣陶墟村。陶墟村位於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城東南45華里莊里鄉。相傳因東漢將軍陶謙葬於此而得名。
陶謙(132年-194年), 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今安徽當塗東北)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 在州郡任職, 被舉茂才, 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 性格剛直, 有大志。185年3月, 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 任揚武校尉, 後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188年任徐州刺史, 擊破徐州黃巾。董卓被殺後, 各路軍閥陷入混戰, 陶謙加入了袁術、公孫瓚的陣營, 對抗袁紹、曹操。爾後遣使進京朝貢, 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 封溧陽侯。晚年因戰事上為曹操大敗, 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 以致​​過度憂勞而逝, 享年六十三歲。
其墓葬在徐州西南40華里, 蕭縣皇藏峪山區的陶墟山。此地建村以名陶墟, 山與村均因陶謙而得名。當時, 在徐州西南遠郊同時修建陶墓10餘處, 均為假墓。

20151223

李恢故里

李恢故里在玉溪市澄江縣舊城村, 該村位於現今澄江縣城的東南,至今仍流傳著很多三國時代的故事和傳說。據說在建興七年,(231)李恢死於成都,後遺骨遷回澄江,葬於舊城以東山腳。高大的墓碑上鐫刻著漢興亭鑄李恢之墓,墓旁雕琢有石人、石馬。當地老輩人說,近代第一輛開進縣城北門的汽車就是從李恢、李球(胞侄)伯侄的忠孝石坊前駛過。在舊城村村外,曾立有一塊歷經風雨滄桑的砂石古碑,上刻漢興亭侯李恢故里,村里也曾有一道忠孝石坊,也是為李恢伯侄而立,可惜在文革被破壞。

諸葛雙忠祠

綿竹諸葛瞻父子墓祠, 又名諸葛雙忠祠, 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漢遺蹟之一。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內供奉有諸葛亮祖孫三代於一堂的塑像, 而綿竹雙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孫三代, 前殿祀諸葛瞻父子, 啟聖殿祀諸葛亮。成都、綿竹兩處祠堂展示了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無二,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後人景仰, 多有題詠。

20151218

魯肅墓(岳陽市)

魯肅墓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以東約500(3517工廠內南側, 北距岳陽樓約200)。墳堆聳立如丘, 8, 直徑32, 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 周圍砌有石欄杆。墓頂有一小亭, 亭內立清光緒年所刻兩米高石碑一塊, 上書吳魯公肅墓。墓前立石碑坊, 坊柱上刻有賢語一幅:扶帝燭曹奸, 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 此心與武侯同。墓前豎石碑一塊, 文為吳魯公肅墓”, 系光緒十五年巴陵知縣周主德立, 墓頂建小亭, 有石級可達墓頂.墓于1984年重修。

20151217

魯肅墓(武漢)

魯肅墓在湖北省武漢市龜山, 原在龜山南麓, 1955年因建長江大橋而移至山南腰, 此次拆遷, 發現為衣冠塚。建築年代無考。志書僅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漢陽知縣裘行恕重修, 咸豐初毀于兵, 不久重修, 同治六年(1867年)邑人汪立政立石,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知府余肇慶再修。現墓周芳草青青, 林木蒼蒼, 清幽異常。

劉琦墓

劉琦墓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城北的龜山, 古時, 此山被名爲翼際山, 後又叫大別山魯山, 明朝時開始叫龜山。據史料記載, 三國時荊州刺史劉表為了防禦孫權的襲擊, 任命黃祖為江夏太守, 治石陽, 屯兵沙羨。黃祖在龜山北麓築了卻月城, 後來被孫權擊破。黃祖死後, 劉表的長子劉琦領兵萬餘繼任江夏太守, 在龜山南麓建了城池, 作為江夏郡治, 與東吳孫權部隔江對峙。公元209, 劉琦病死, 就葬在龜山, 及後東吳江夏太守陸渙渡江奪取了城池, 並在劉琦的的基礎上加修了城堡, 即魯山城。

20151215

楊修墓

楊修墓在108國道旁的勉縣周家山鎮柳營村黃泥崗上, 一凸起的黃土包就是楊修墓。    恃才傲物的三國名士楊修因屢度中魏王曹操心意遭嫉恨, 後因破譯雞肋令死於非命, 楊修死後被葬于曹營後山的黃泥崗上。近年來, 一家磚廠在此挖山取土, 昔日的黃泥崗已被挖得體無完膚。沉睡1780餘年的楊修墓不斷遭到蠶食, 已經岌岌可危。 

20151210

張繡墓

張繡墓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鎮紅嘴子的黃河岸邊。
張繡(?—207年), 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驃騎將軍張濟的從子。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 漢末群雄之一。初隨張濟征伐, 張濟死後收拾餘眾, 與劉表聯合, 屯兵於宛城。後降曹操, 但曹操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 張繡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說張繡不高興, 就秘密準備殺掉張繡。結果計劃洩漏, 張繡偷襲曹操, 曹操戰敗, 長子曹昂, 侄子曹安民被殺, 猛將典韋戰死。張繡復與劉表連和。

20151207

王粲仲宣樓

仲宣樓位於襄陽城東南角城牆之上, 為紀念東漢末年詩人王粲  建安七子 )在襄陽作《 登樓賦 》而建, 因王粲字仲宣故名, 又名王粲樓。史料記載:仲宣樓始建於東漢, 明末萬曆年間, 襄陽知府周紹稷修樓成。 清雍正間副史趙宏恩重建。 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 後毀於戰火(民國初年), 1993, 襄陽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復仲宣樓。仲宣樓、 黃鶴樓  晴川閣和岳陽樓一起並稱楚天四大名樓

20151206

王粲井

襄陽萬山因有王粲故居、王粲井而傳名。王粲, 字仲宣, 祖籍山東, 幾乎與山東老鄉諸葛亮同時來到襄陽, 投靠時任荊州刺史的同鄉劉表, 未被重用, 於是隱居萬山達15年之久。後歸曹操, 拜為丞相掾, 賜爵關內候, 隨曹氏入朝, 直做到侍中。他寫的《登樓賦》千古傳頌, 名顯天下, 因之被後人公認為“建安七子之冠冕”。後人亦將王粲和曹植相提並論, 合稱“曹王”。著有《王侍中集》。

呂岱墓

呂岱墓位於古高陽蕩, 即今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鎮。

呂岱, 如皋人, 三國時為東吳名將, 93歲時官拜大司馬。96歲病故時歸葬高陽蕩, 即位於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鎮北部, 在如皋歷史上存在了1700餘年, “文革中該墓被毀, 僅剩墓前赤眼石獸兩座。到1979年因開挖林梓北三級河時才再被挖掘。2004年如皋舊城改造時, 特將原如城西皋路更名為大司馬路, 林梓鎮也將新開闢的穿越鎮區的東西大路命名為呂岱路, 以示懷念這位呂岱。

20151201

禰衡墓

禰衡墓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南麓園丁園西側的小路邊, 由武漢市和漢陽區文化部門於2000年重建。提起東漢末名士禰衡, 人們往往會對其不畏權貴的氣節、恃才傲物的品性和才華橫溢的文筆發出種種感歎和評價。他因裸衣擊鼓罵曹(操)而被遣至荊州刺史劉表處, 繼為劉表所不容, 令見江夏太守黃祖。初受禮遇, 後又蔑視並譏諷黃祖, 終招殺身之禍, 時年僅26, 被葬古鸚鵡洲邊。

呂蒙故里

安徽徽州呈坎, 原名龍溪, 三國時吳國孫權的大將呂蒙, 老家就在呈坎, 相傳呂蒙死後, 其同宗曾塑一金頭, 厚葬在村後的高山上, 以呂姓命名為"呂金山", 因呂蒙常在山頭顯靈, 故又名"靈金山" 宋代這裡出了龍圖閣學士、吏部尚書羅汝楫與其子史志學家羅願, 被朱熹稱為"雙賢", 曾有"呈坎雙賢里, 江南第一村"的讚聯。 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 故里也在此地。

呂蒙墓(赤壁)

呂蒙墓在今湖北赤壁市赤壁鎮所在地石頭口街, 古時為赤壁的石頭關, 《湖北通志》和《蒲圻縣志》上稱為呂蒙城。據吳地志記載:呂蒙死於湖北公安縣。荊州志也有記載:湖北蒲圻縣有呂蒙塚。據《大清一統志》、《湖北通志》、《蒲圻縣誌》、《嘉魚縣誌》等書記載:“呂蒙墓在縣(嘉魚)西南石頭口呂蒙城內”。另據《太平御覽》、《江夏記》、《荊州記》等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劉宋元嘉年間在石頭口裏掘出呂蒙墓, “塚中有骷髏極大, 蒙形長偉、疑蒙骷髏也”。

20151125

華容道

華容道, 中國歷史上地名。據《資治通鑒》注釋中的說法, 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裏所說的華容, 當然是指華容縣城。其實當年的華容道也就是華容縣城以東, 監利縣以北的雲夢澤一帶, 是一片滿佈湖泊泥濘的沼澤, 當年赤壁戰爭中曹軍就是從烏林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 小說卻把平地寫成峽穀, 還有密林可供埋伏。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而古道約在今監利縣汴河鄉至毛市鎮一帶。在古道入口處汴河鄉太平橋旁立有一石碑, 上刻華容古道四字。監利縣是今日魚米之鄉, 華容道已不可見, 現在是舖上瀝青的現代化公路, 不再泥濘難走。

20151123

孫權蔣陵

孫權墓是中國著名歷史古蹟, 史稱蔣陵, 又名吳王墳, 也稱孫陵崗, 在南京市鐘山南麓, 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孫權, 即吳大帝, 字仲謀, 吳郡富春人, 三國時東吳的建立者, 在位三十一年。神鳳元年大帝崩, 時年七十歲, 葬於鐘山之南的小山上, 是山遂名孫陵崗, 即今之梅花山)的葬地, 亦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孫陵崗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和後妻潘氏, 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孙权墓遗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山内。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橋, 一個註釋牌, 一座石像“三國志”記載:。“夏四月, 權薨, 時年七十一, 諡曰大皇帝秋七月, 葬蔣陵”

20151119

張燕墓

張燕墓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張燕, 本姓褚, 生卒年不詳, 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 , 東漢末黑山軍首領。張燕剽捍, 敏捷過人, 軍中稱為飛燕。靈帝時, 張燕被召降, 封為中郎將。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 被任命為平北將軍, 封安國亭侯。死後其子張方襲爵。

臧洪墓

東漢東郡太守臧洪之堌堆在孟窪遺址東北部, 最高點9.5, 占地約六千平方米, 三合土築成, 夯土痕跡層次甚清。孟窪遺址位於莘縣朝城鎮西孟莊村北, 因遺址為一盆地, 比四周低0.6~1, 又在孟莊村轄區, 故稱其為孟窪遺址。遺址占地約180公頃, 低於四周1。表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灰坑及宋、元時瓷片。197419781979年曾先後出土5件漢代灰色陶罐, 1985年出土1件唐三彩道士。清代《朝城縣誌》稱此台乃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之處。為2006年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1118

靈霄山

靈霄山, 又名淩霄山、中岩山, 位於邢臺市邢臺縣北部山區與內丘縣相鄰之地, 距邢臺市區35公里, 主峰海拔1089, 黃巾軍寨遺址位於靈霄山中段, 是太平道的發源地, 黃巾軍的大本營。東漢末年, 邢臺巨鹿人張角在靈霄山創立太平道”, 聚義四方英雄豪傑, 懲治貪官汙吏, 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東漢地主階級統治。山上至今還遺有當年黃巾軍的點將台、練兵場、石梯、寨子門、寨牆、水牢、營址、地道、八角亭等, 另外建于宋代的淩霄寺至今香火旺盛。

白馬塚

白馬景區位於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東北角, 是目前東湖風景區中一個沒有完全開發出來的景區。白馬區水面遼闊, 蘆荻連綿, 大小水洲漁舍儼然。光是湯菱湖, 水面面積就有5.081平方公里。東湖內的白馬景區因白馬洲而得名。此洲四面環水, 與小龜山、飛峨山隔岸相對。洲西有魯肅的白馬塚。相傳三國赤壁之戰, 魯肅以吳國贊軍校尉之職, 助周瑜破曹後, 轉回夏口時, 騎白馬過洲, 馬隱泥中而死, 葬馬於洲, 稱白馬洲, 也稱隱馬洲。

20151115

張魯女墓

張魯女墓, 亦名女郎祠, 又名女郎廟。在勉縣東南約10公里處的溫泉鎮光明村的觀子山(又名女郎山)頂上, 舊有祠廟三十餘間及塑像、磚塔、碑褐等文物。

張魯女, 歷史上未有其名, 民間相傳叫琪瑛, 但又或琪瑛為字, 總之一般稱呼張魯女為張琪瑛。張琪瑛(公元195年-217年) , 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她的曾祖父張陵是西漢留侯張良後人、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 她的父親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的軍閥張魯。張琪瑛繼承家說, 是五斗米教的傳人。

20151113

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報恩寺內, 俗稱北寺塔, 是樓閣式塔, 磚木結構。有「吳中第一古剎」的稱號。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 孫權為報答母親吳太夫人的養育之恩, 建「通玄寺」。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年)建十一層塔。唐開元二十六年(734年), 通玄寺易名「開元寺」。後唐同光三年, 吳越王錢鏐另建開元寺於盤門瑞光塔旁, 北周顯德年間, 錢鏐移支硎山報恩寺額於原開元寺址, 從此定名為報恩寺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 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中複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塔, 磚身木簷, 76, 底層飛簷四出, 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 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 成為大街的對景。曾經長期是蘇州最高的建築物。

20151111

陳琳故宅遺址

陳琳故宅遺址:據史料記載,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出生於射陽鎮, 死後也歸葬於射陽。為紀念這位大文學家, 射陽父老在其故宅上修建了紀念祠。後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陳琳故宅遺址為清末所建, 佔地面積750平方米, 建築面積502平方米。

陳琳墓

現普遍認為陳琳墓在鹽城。鹽城有大縱湖, 位於鹽都區大縱湖鎮。當地人說, 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臥冰求鯉處、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之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教書館等, 均在湖畔。還說陳琳祖籍即在大縱湖鎮, 葬處為古射陽堤畔射陽村, 在今流均溝西四里, 並說發現過陳琳的墓穴。明萬曆年間, 鹽城縣知縣楊瑞雲有祭墓詩文。目前大縱湖已發展成綜合旅遊區, 陳琳墓位於區內七子島上。

20151109

汝南古城村

《三國演義》裡張飛與關羽等人古城相聚的古城是指豫州州治汝南, 這座古城在今河南省汝寧市驛城區南10公里處古城鄉古城村, 京廣鐵路東側。古城遺址在古城村東北60處。考古調查證實, 該城實系春秋戰國時遺址。今城牆、護城河等均已盪爲平地, 地表已沒有任何遺蹟。

20151108

鐵甕城

鐵甕城, 又名京(京口)城、子城。最早的、也是比較權威的記載, 是南朝顧野王在《輿地志》這本書中敍述:吳大帝孫權所築, 周回六百三十步, 開南、西二門, 內外皆固以磚壁。雖然簡單, 但城的基本要素大致都交待清楚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 孫權將政權中心從吳(蘇州)遷至京城(今鎮江), 是年發生赤壁之戰。雖然其時孫權尚未稱王, 但鐵甕城實際上已具備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詩中就曾以半面煙嵐雄北固, 一方形勢控東吳來形容鐵甕城的雄險。20135, 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露寺

甘露寺坐落在江蘇省鎮江市的北固山, 三國時, 劉備來甘露寺招親, 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 水天開闊, 風景壯美, 不禁讚歎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孫劉聯姻往事千年, 不論是人以物傳世, 還是物以人揚名, 孫劉聯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濃墨重彩。

20151105

關三小姐墓

關三小姐墓位於澄江縣右所鎮舊城村委會舊城村金蓮山, 距縣城約3公里, 距撫仙湖北岸約3公里, 是地處壩子東面群山邊緣處一個延伸出平壩中、突出孤立的圓形小山包。 據《道光澄江府志》記載:漢李蔚夫人關氏墓, 在城東三里金蓮山坳碑墓尚存 據當地老人們回憶, 過去墓尾還有一副墓聯雲:有骨人間藏, 萬古香馨金蓮土, 隨君天上去, 一家同住鬥牛宮。這塚墓就是蜀漢興亭侯、澄江人李恢之子李遺與漢壽亭侯關羽的三女兒關銀屏結為夫妻, 他們死後, 家鄉人民為他倆建立的合葬墓, 但民間一直只稱關三小姐墓。 

鮑三娘墓

在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處的白龍江畔的曲回壩,  有一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塚(傳為關索之妻), 南北長21, 東西長19, 塚頂高為4, 是被盜後的殘墓, 墓碑殘存, 字跡依稀可辨, 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民國3, 法國人色加蘭和拉底格以考古名義發掘, 盜走額骨及漢代畫像磚, 如車馬、富貴磚等, 複立石碑。墓塚今仍保存完好。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96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1103

闞澤墓(蘇州)

闞澤墓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洞庭西山境內鳳凰山禹期峰(前灣山)東麓, 有一座傳說是闞澤舍家為刹的文化寺。寺門前原也有闞澤墓, 俗稱將軍墳。但墓在文革中被毀。禹期峰, 即禹期村以東到前灣村之間, 又稱前灣山, 山頂主峰俗稱鳥峰。

20151102

闞澤墓(湖州)

闞澤墓在德清縣境內。南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四引晉張玄之《吳興山墟名》稱:敢三山者, 以其三峰在敢村, 南則吳丞相闞澤所居也。清康熙《德清縣誌》:敢山舊名澉三山, 山墟有敢村, 故名。三山聯絡, 曰敢山, 曰龍山, 曰鳳山。或曰, 昔吳丞相闞澤居此。敢當作闞, 後人音訛。綜合歷代方志記載, 闞澤曾寓居吳興郡永安縣(今德清縣境), 吳赤烏六年(243)卒後卜葬於縣境三山之陽。村人感勉, 遂稱三山為闞山(後簡闞為敢, 因三山都被溪水環繞, 明代以來又加水旁成澉, 訛作澉山、澉三山, 亦間作敢山, 實誤。), 也就是今德清縣幹山鄉(現已併入鐘管鎮)幹山村境內的幹山(1969年以後又簡澉為幹), 實指相互聯絡的三座小山:西面幹山, 132;中間鳳山, 70;東面龍山, 100。(當地村民則習稱東側蜿蜒起伏者為龍山, 西側秀麗挺拔者為鳳山, 居中者為幹山。)闞澤墓就位於闞山南麓向陽的山坡上, 地穴磚室砌築。墓址背倚山峰, 南臨小漾, 下有石拱橋, 名為鳳凰橋。可惜後來毀於大躍進時期, 磚石皆被移作它用。另據記載, 闞山山南曾有祭祀闞澤的闞山廟, 當即所傳其舊居之地

20151031

白帝城

白帝城
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 奉節東白帝山上, 東依夔門, 西傍八陣圖, 三面環水, 雄踞水陸要津, 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距奉節城東8公里, 距重慶市區451公里。它背倚高峽, 前臨長江, 氣勢十分雄偉壯觀, 是三峽旅遊線上久享盛名的景點。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 兵敗白帝城, 憂傷成疾, 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托孤。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托孤大型泥塑。

20151030

毛玠墓

毛玠墓位於許昌市東16公里的五女店鎮毛王村金龜崗上,又稱毛承相墓。毛玠,字孝先,原籍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縣)人,興平二年(195年)投奔曹操,闢為治中從事,後把家室亦遷於京郊(今五女店毛王村)。

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先後任治中從事、墓府功曹、丞相府東曹掾、右軍師、魏王府尚書僕射等職,曾向曹操進迎獻帝之策。因智力超群,富有創見,多次受到曹操的誇獎和賞賜。後被免官,卒於家。葬於村南高崗上。

20151027

麥城

麥城在湖北省, 當陽市兩河鎮境內, 距市區玉陽鎮20餘公里。為東周時楚國重要城邑,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縣治所在地。據清同治《當陽縣誌》記載, 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 沮漳二水之間, 傳為春秋時楚昭王所築。三國時, 關羽為孫權所襲, 敗走麥城即此。
遠在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 吳人伐楚, 伍子胥為攻此城, 於其左右築驢、磨兩城, 故有東驢西磨, 麥城自破的諺語。

20151026

呂布屯村

呂布屯村73歲的劉玉忠和70歲的郭春元兩位老人講述呂布屯兵大戰茅山口的故事。傳說:呂布屯村的名字就是呂布在這村屯兵與漢時的北京太守公孫瓚在村西茅山口決戰時留下來的。呂布屯背靠龍蛙山, 面對一望無際的平原。現在村南東操場、西操場就是呂布當年操練兵馬時留的名字。

20151024

萬彧墓

萬彧(?273)三國時吳國大臣。籍貫不明。初為烏程令, 與時任烏程侯的孫皓相處甚善。後遷左典軍, 屢以孫皓才識明斷、好學且奉遵法度, 而薦之于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興、布等立皓為帝后, 被封為散騎中常侍。吳寶鼎元年(266)八月, 孫皓拜其為右丞相。二年(267, 使出鎮巴丘。建衡二年(270)正月, 還建業。回朝後曾力諫孫皓, 甚為皓所怨。鳳皇二年(273)孫皓出遊未還, 萬彧與左將軍留平等密議廢立之舉, 不慎事泄。及皓回宮, 置毒於酒, 設宴以待。因賜酒之侍者私減其量, 彧幸無大礙。返家後在憂鬱中自殺, 其子弟皆被放逐至廬陵。 萬彧是孫皓得以稱帝的主要功臣, 這在小說《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中也有提及。

20151021

虞宦街(新建路)

虞翻(164233, 字仲翔, 東漢末三國時期余姚人, 是著名的經學大師
虞氏為姚江郡姓, 虞氏家族是余姚的一大士族。虞氏世代居住在余姚城西南方向的羅壁山東麓。羅壁山下原屬鳳亭鄉, 景色佳美, 山風泉水翠竹, 禾苗菜花玉筍, 炊煙雞犬田園, 歷代文人學士卜居於此。

20151020

光孝寺訶子樹

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淨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載, 初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 吳國虞翻謫居於此, 世稱虞苑。寺名曾幾次更改,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 唐代稱乾明法性寺, 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 北宋時稱萬壽禪寺, 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 不久後改廣字為光字, 才改名光孝寺。 
三國時, 吳騎都尉虞翻謫居於此講學, 多植訶子樹, 時人稱為虞苑, 又稱訶林。虞翻後人施其宅為寺, 名制止寺。

虞翻廟墓

在寧波市余姚市蘭江街道石婆橋村之南, 羅壁山東麓的大廟村, 原有一座虞翻廟, 民間稱之為大廟, 廟現已不存, 但大廟村之名一直保存至今。

20151018

上坊孫吳墓(孫皓陵)

上坊孫吳墓又稱上坊東吳大墓, 位於南京市江寧區上坊鎮(現已併入東山街道)中下村一個名為孫家墳的小土崗南麓, 前對青龍山, 背依黃龍山, 20051222出土, 上坊孫吳墓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出土瓷器最多的孫吳墓葬, 墓主身份推斷為高等級貴族或是孫吳宗室。2013年南京上坊孫吳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1017

黃權墓

專家認定, 黃權墓就在魏營一帶。
黃權, 四川閬中人,先隨劉璋, 後歸劉備, 再降曹魏, 雖三移其主, 但均受到重用, 三國時人對他評價甚高。黃權在魏國曾任魏鎮南將軍、淯陽侯。三國時, 南陽是魏國地界稱淯陽縣, 也就是說南陽曾是黃權的封地, 也可以說南陽是黃權的第二故鄉。雖然三國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黃權死于何地, 但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有清晰的記載, “豫山南有魏車騎將軍黃權夫婦二塚, 地道潛通。其塚前有四碑:其二是魏明帝, 二是其子及臣吏所樹者也”。因此根據相關文獻推理,黃權墓應該就在獨山南魏營這一帶。

20151015

鐵籠山

鐵籠山傳說為古戰場, 在天水市武山縣西南70里處的高樓鄉境內, 姜維圍困司馬昭於此, 因此得名鐵籠山。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甘肅省》分冊解析:在武山縣西部, 三國魏甘露元年(公元256年)鄧艾拒姜維于武城山, 圍困如鐵籠, 故名。”還有一處鐵籠山在禮縣

20151013

蔡邕讀書台

溧陽市觀山村, 遍植松柏、大栗樹的山中, “蔡邕讀書台”, 除了山腳下一塊溧陽市政府立的文物指示碑外, 沒有任何標誌可以讓人將這座荒山坡與歷史聯繫起來。蔡邕讀書台所在山包被人承包、養鹿, 旁邊開農莊, 名字就叫“讀書台”。

20151012

蔡邕墓(陳留)

蔡邕官拜祭酒、儀郎、遷中郎將。後遭董卓事件株連, 死於獄中。其女兒蔡文姬將其葬於陳留鎮西南三里, 半坡店鄉桃花洞村。傳說很早以前, 這裏遍地是桃樹。陽春三月, 桃花盛開, 似彩霞落地, 美不勝收, 遠近聞名。桃花叢中, 有仙人洞, 洞裏住一仙翁, 洞內藏有取之不盡的碗碟桌椅之類, 供信男善女祀奉使用。這裏曾是陳留著名的外八景之一。現有蔡邕墓塚一座, 墓前建有碑樓, 立碑兩通。其一為民國十五年(1926年), 陳留知事王福恭撰文, 許鈞篆刻並書丹。碑陽上書漢蔡中郎之墓

蔡邕墓(常州)

蔡邕墓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 蔡邕之事在宋代咸淳四年(1270)的常州第一部志書《毗鄰志》中記載道:, 蔡伯喈墓在尚宜鄉互村, 大塚巋然。按本傳, 邕曾在吳中積二十年。意歿後來葬此爾。據聽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講, 解放前蔡邕墓很高很大, 占地面積估計有一兩, 高有七八米高, 至少有五六米高。只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修建戰壕取土平了一些, 後來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平了一些, 八十年代當地農民為了做房子又平了一些。至於那些整齊的磚塊當然也被拿走做地基去了。現在這座樓房地基明顯高於周圍房子地基。當地農民口耳相傳, 也都認可蔡邕墓的說法。有一家姓萬的人家的家譜裏還有蔡邕墓的記錄。

20151011

蔡邕墓(禹州)

其中一個蔡邕墓位於河南省禹州市, 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為逍遙嶺, 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嶺上有摩崖石碑一通, 上刻漢隸體字, 字大二寸, 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潁河, 現為白沙楊氏獲之。

蔡邕, 東漢書法家, 以隸書著稱。結構嚴整, 體法多變, 長於碑記。熹平四年(175), 靈帝詔邕寫六經文字, 部分由邕書丹于石, 立太學門外, 曰石經。董卓當權時, 任邕為左中郎將。卓被誅後, 邕為王允所捕, 死葬於此。其東為白沙鎮, 其北為白沙水庫, 湖光瀲灩, 景色一新, 為旅遊勝地。

20151009

蔡文姬墓

蔡文姬墓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里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 塚高約8, 林木蔥鬱, 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 藍田縣又在此建文姬展覽館一座, 將文姬軼事及境內出土文物陳列展出, 用四體書法鐫刻《胡笳十八拍》於18塊青色大理石上。墓前有蔡文姬雕像。

20151007

費禕墓

當年費禕死後, 後主劉禪根據他對漢室所建的功勳, 諡贈城鄉敬侯”, 並為其舉行國葬;葬於昭化西門外, 費公逝後的許多年間, 昭化的父老鄉親為其整修墓塚, 造祠:立坊, 以表敬念之情。其墓歷代有培修, 自明代以來規模更加宏大, 墓地四周有圍牆、神道、牌坊、碑亭、費公祠、草堂等, 門外社稷壇南邊。並勒石豎碑鐫刻:漢尚書令費公敬侯之墓。經千年風雨泯蝕, 其碑字跡斑駁。

瓦口隘遺址

三國古戰場--瓦口關, 又名瓦口隘”,  在閬中市沙溪鄉石子村, 即閬中城東北處雙山垭。《保甯府志》載:瓦口關在蒼溪東15, 奇峰拱秀, 遠望如練, 恒侯戰張合屯兵于此。瓦口隘東西長130, 南寬100, 總面積為1.3萬平方米。

20151006

張郃墓

張郃戰死於木門峽谷中, 天水市秦州區西南80華里牡丹木門村附近。而時至今日, 木門峽谷中仍存有張郃坪、張郃墓。張家坪〔原名張郃坪〕位於木門道峽谷東側, 為諸葛亮與魏將張郃作戰時的埋伏之處。

賈詡墓

賈詡墓位於河南許昌市北10公里尚集鎮崗朱村西北。墓高10, 佔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後被破壞, 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毀, 雙虎舖首銜環畫像石墓門、墓楣現藏於許昌博物館。

顏良文醜墓

在河南省鄭州魯莊鎮四合村西南約一公里處, 有一面南呈三角形的墓塚, 24, 15, 4.5, 群眾傳為顏良墓。而在顏良寨西南約三百米處的顏良水庫也有一古塚, 現呈圓形, 周長50米左右, 4.5, 群眾又稱文醜墓。但這似乎欠缺歷史根據, 不大可信。

20151004

張嶷墓

張嶷墓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龍江鎮柏花村街道中部北側民居之中。
張嶷沙場殞身, 戰死狄道(今甘肅臨洮), 運回漢中, 安葬在漢中褒城驛, 即今漢中市漢台區龍江鎮。20世紀70年代尚存高大的墓塚及民國十年重立墓碑。今墓塚被村民修房造屋拓了土壞填了房基, 墓碑搬運到漢中市博物館保存。村民在挖房基時曾挖出魚鱗紋磚墓道, 經考證為張嶷墓無疑。
墓塚高10, 占地600平方米。有墓碑高80釐米, 57釐米。碑文曰:漢蕩寇將軍張嶷之墓。刻建於1922年。張嶷墓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2月15原漢中市人民政府公佈。

張任墓

張任墓原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北外鄉桅杆村(現為廣漢市北區公園), 距金雁湖公園北半裏許。原墓園較大, 古木參天。1954年土改時被挖掉部分封土, 出土有元康六年八月造的年號磚, 證明西晉元康六年(西元296年)曾為張任墓營造過墓園。現存封土高約2, 墓碑早年散失, 該墓屬三國遺跡之一。19907月由廣漢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孟達墓

孟達墓位於陝西省旬陽縣城東, 廟嶺鄉王家山上。墓高據於山巔, 呈覆鬥形。背依密林山坡, 面臨濤濤漢水。封土高約3, 周長約10。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孟達, 扶風人。魏太和六年(482年), 孟達背叛魏投靠蜀, 城破奔走旬陽木蘭寨, 苦戰數日。糧草殆盡, 退路被堵, 被魏司馬懿所斬, 屍體被埋葬在陝西省旬陽縣廟嶺鄉王家山上。墓高據於山巔, 呈覆鬥形, 封土高約3, 周長約10。旁有一清代所建之磚塔, 已殘破。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