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6

正始三體石經

《三體石經》刻於公元241年(三國魏齊王曹芳正始二年), 原立於魏都洛陽南郊太學講堂西側。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漢隸三種字體寫刻, 故名。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 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

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 刻成後立於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牆村)。東漢時期漢靈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 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 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 一共刻了8, 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 1米多。太學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 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是用隸書一體寫成, 字體方平正直、中規人矩, 極為有名, 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20180125

辟雍碑

辟雍碑全稱“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義再蒞之德隆熙之頌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東大郊村北。1931年出土於東大郊村北東漢建武五年(29年)所建的西晉太學遺址中, 後立於村內。碑首、碑身以整石鑿。碑名篆書, 正文隸書, 刻於晉咸寧四年(278年), 記述晉武帝司馬炎及皇太子司馬哀親臨太學辟雍視察的事蹟。碑陰刻述, 有太常散騎等行政學官和博士、助教等教職員四百餘人, 晉隸碑文, 字體靈活, 風格獨特。1996年國務院公佈辟雍碑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0124

鄂州鳳凰台

公元209年(漢建安十四年), 孫權與周瑜、魯肅、張昭於城東虎頭山商議建都大計, 聞鳳鳴, 遂築鳳凰台。此後, 鳳凰台數毀數建,最近一次在解放後進行重修, 並建成鳳凰廣場, 佔地12萬平方米於鄂州古城東門護城河外, 是湖北省目前最大的城市休閒遊樂廣場。鳳凰台在廣場中央是兩層中式古建築的高台, 台中心聳立著銅築三隻鳳凰, 朝三個方向引頸向天合鳴, 翩翩起舞, 欲沖天而起。

孫亮墓(鄂州)

2010, 湖北鄂州發現一座三國東吳時期的大型穹窿頂磚室墓葬, 經鄂州市博物館搶救性發掘後, 專家們通過對出土銅鏡上的銘文辨讀, 為東吳廢帝(會稽王)孫亮建興二年(公元253年), 加上結合對出土文物分類排比及墓葬的結構分析, 認為是東吳廢帝孫亮墓。

20180122

孫休定陵

天子墓, 又稱天子墳, 位於安徽省當塗縣圍屏鄉龍華行政村, 故又稱當塗天子墳, 在縣城東12公里、洞陽村東1公里、314省道北側100米處。為一圓形土丘, 黃土高5, 圈長50餘米, 佔地約200平方米。 20069, “天子墳墓區被圍屏工業園內某施工企業破壞。天子墳上面原有的封土已經遭受破壞, 墓體及周圍的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目前考古工作者對天子墳進行了發掘, 經考證, 這應是埋葬了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吳的第三任皇帝孫休, 即吳景帝定陵。省考古所專家從該墓出土的珍貴文物數百件, 很多都代表了同時期最高工藝水平。

20180109

孫鄰 孫述墓

鄂州是三國吳國武昌城舊址, 吳主孫權先是在此建都, 後來才遷往建業即南京城, 但這裏一直是陪都, 同時亦留下了不少古墓, 包括被稱為孫將軍墓鄂鋼飲料廠一號墓的孫述、孫鄰墓。鄂城吳墓分佈在西山的南麓和東北麓以至樊口一帶, 當中的文物大多收藏在鄂州市博物館, 也有部份移送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

瑞光塔

瑞光寺塔習稱瑞光塔, 位於城西南槃門內, 是一座宋代的古塔建築。始建於247年(東吳孫權赤烏十年), 13層。宋代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重建時改為78面。高約43米。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