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9

龐德故里

龐德故里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 漢魏時代屬獂道轄地。武山縣誌記載, 在今四門鄉新莊村有龐德墓(衣冠塚), 立有墓碑, 還有龐家花園、 龐德上馬石等遺跡。20004, 四門鄉政府在該村洛禮公路旁重新豎立龐德故里碑。

虎牢關

有看三國演義的人, 對虎牢關應該不會陌生, 關東聯軍攻董卓, 三英戰呂布便是在此發生, 雖然三國正史上並沒有虎牢關之戰(見「三國一二事」「討董卓未戰虎牢 斬華雄歸功孫堅」), 但後世仍在此建立了不少紀念古蹟。

陶謙墓

三讓徐州的賢人陶謙墓位於安徽省蕭縣陶墟村。陶墟村位於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城東南45華里莊里鄉。相傳因東漢將軍陶謙葬於此而得名。
陶謙(132年-194年), 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今安徽當塗東北)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 在州郡任職, 被舉茂才, 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 性格剛直, 有大志。185年3月, 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 任揚武校尉, 後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188年任徐州刺史, 擊破徐州黃巾。董卓被殺後, 各路軍閥陷入混戰, 陶謙加入了袁術、公孫瓚的陣營, 對抗袁紹、曹操。爾後遣使進京朝貢, 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 封溧陽侯。晚年因戰事上為曹操大敗, 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 以致​​過度憂勞而逝, 享年六十三歲。
其墓葬在徐州西南40華里, 蕭縣皇藏峪山區的陶墟山。此地建村以名陶墟, 山與村均因陶謙而得名。當時, 在徐州西南遠郊同時修建陶墓10餘處, 均為假墓。

20151223

李恢故里

李恢故里在玉溪市澄江縣舊城村, 該村位於現今澄江縣城的東南,至今仍流傳著很多三國時代的故事和傳說。據說在建興七年,(231)李恢死於成都,後遺骨遷回澄江,葬於舊城以東山腳。高大的墓碑上鐫刻著漢興亭鑄李恢之墓,墓旁雕琢有石人、石馬。當地老輩人說,近代第一輛開進縣城北門的汽車就是從李恢、李球(胞侄)伯侄的忠孝石坊前駛過。在舊城村村外,曾立有一塊歷經風雨滄桑的砂石古碑,上刻漢興亭侯李恢故里,村里也曾有一道忠孝石坊,也是為李恢伯侄而立,可惜在文革被破壞。

諸葛雙忠祠

綿竹諸葛瞻父子墓祠, 又名諸葛雙忠祠, 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漢遺蹟之一。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內供奉有諸葛亮祖孫三代於一堂的塑像, 而綿竹雙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孫三代, 前殿祀諸葛瞻父子, 啟聖殿祀諸葛亮。成都、綿竹兩處祠堂展示了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無二,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後人景仰, 多有題詠。

20151218

魯肅墓(岳陽市)

魯肅墓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以東約500(3517工廠內南側, 北距岳陽樓約200)。墳堆聳立如丘, 8, 直徑32, 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 周圍砌有石欄杆。墓頂有一小亭, 亭內立清光緒年所刻兩米高石碑一塊, 上書吳魯公肅墓。墓前立石碑坊, 坊柱上刻有賢語一幅:扶帝燭曹奸, 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 此心與武侯同。墓前豎石碑一塊, 文為吳魯公肅墓”, 系光緒十五年巴陵知縣周主德立, 墓頂建小亭, 有石級可達墓頂.墓于1984年重修。

20151217

魯肅墓(武漢)

魯肅墓在湖北省武漢市龜山, 原在龜山南麓, 1955年因建長江大橋而移至山南腰, 此次拆遷, 發現為衣冠塚。建築年代無考。志書僅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漢陽知縣裘行恕重修, 咸豐初毀于兵, 不久重修, 同治六年(1867年)邑人汪立政立石,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知府余肇慶再修。現墓周芳草青青, 林木蒼蒼, 清幽異常。

劉琦墓

劉琦墓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城北的龜山, 古時, 此山被名爲翼際山, 後又叫大別山魯山, 明朝時開始叫龜山。據史料記載, 三國時荊州刺史劉表為了防禦孫權的襲擊, 任命黃祖為江夏太守, 治石陽, 屯兵沙羨。黃祖在龜山北麓築了卻月城, 後來被孫權擊破。黃祖死後, 劉表的長子劉琦領兵萬餘繼任江夏太守, 在龜山南麓建了城池, 作為江夏郡治, 與東吳孫權部隔江對峙。公元209, 劉琦病死, 就葬在龜山, 及後東吳江夏太守陸渙渡江奪取了城池, 並在劉琦的的基礎上加修了城堡, 即魯山城。

20151215

楊修墓

楊修墓在108國道旁的勉縣周家山鎮柳營村黃泥崗上, 一凸起的黃土包就是楊修墓。    恃才傲物的三國名士楊修因屢度中魏王曹操心意遭嫉恨, 後因破譯雞肋令死於非命, 楊修死後被葬于曹營後山的黃泥崗上。近年來, 一家磚廠在此挖山取土, 昔日的黃泥崗已被挖得體無完膚。沉睡1780餘年的楊修墓不斷遭到蠶食, 已經岌岌可危。 

20151210

張繡墓

張繡墓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鎮紅嘴子的黃河岸邊。
張繡(?—207年), 武威祖厲(今甘肅靖遠)人。驃騎將軍張濟的從子。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 漢末群雄之一。初隨張濟征伐, 張濟死後收拾餘眾, 與劉表聯合, 屯兵於宛城。後降曹操, 但曹操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 張繡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說張繡不高興, 就秘密準備殺掉張繡。結果計劃洩漏, 張繡偷襲曹操, 曹操戰敗, 長子曹昂, 侄子曹安民被殺, 猛將典韋戰死。張繡復與劉表連和。

20151207

王粲仲宣樓

仲宣樓位於襄陽城東南角城牆之上, 為紀念東漢末年詩人王粲  建安七子 )在襄陽作《 登樓賦 》而建, 因王粲字仲宣故名, 又名王粲樓。史料記載:仲宣樓始建於東漢, 明末萬曆年間, 襄陽知府周紹稷修樓成。 清雍正間副史趙宏恩重建。 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 後毀於戰火(民國初年), 1993, 襄陽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復仲宣樓。仲宣樓、 黃鶴樓  晴川閣和岳陽樓一起並稱楚天四大名樓

20151206

王粲井

襄陽萬山因有王粲故居、王粲井而傳名。王粲, 字仲宣, 祖籍山東, 幾乎與山東老鄉諸葛亮同時來到襄陽, 投靠時任荊州刺史的同鄉劉表, 未被重用, 於是隱居萬山達15年之久。後歸曹操, 拜為丞相掾, 賜爵關內候, 隨曹氏入朝, 直做到侍中。他寫的《登樓賦》千古傳頌, 名顯天下, 因之被後人公認為“建安七子之冠冕”。後人亦將王粲和曹植相提並論, 合稱“曹王”。著有《王侍中集》。

呂岱墓

呂岱墓位於古高陽蕩, 即今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鎮。

呂岱, 如皋人, 三國時為東吳名將, 93歲時官拜大司馬。96歲病故時歸葬高陽蕩, 即位於江蘇省如皋市林梓鎮北部, 在如皋歷史上存在了1700餘年, “文革中該墓被毀, 僅剩墓前赤眼石獸兩座。到1979年因開挖林梓北三級河時才再被挖掘。2004年如皋舊城改造時, 特將原如城西皋路更名為大司馬路, 林梓鎮也將新開闢的穿越鎮區的東西大路命名為呂岱路, 以示懷念這位呂岱。

20151201

禰衡墓

禰衡墓位於武漢市漢陽龜山南麓園丁園西側的小路邊, 由武漢市和漢陽區文化部門於2000年重建。提起東漢末名士禰衡, 人們往往會對其不畏權貴的氣節、恃才傲物的品性和才華橫溢的文筆發出種種感歎和評價。他因裸衣擊鼓罵曹(操)而被遣至荊州刺史劉表處, 繼為劉表所不容, 令見江夏太守黃祖。初受禮遇, 後又蔑視並譏諷黃祖, 終招殺身之禍, 時年僅26, 被葬古鸚鵡洲邊。

呂蒙故里

安徽徽州呈坎, 原名龍溪, 三國時吳國孫權的大將呂蒙, 老家就在呈坎, 相傳呂蒙死後, 其同宗曾塑一金頭, 厚葬在村後的高山上, 以呂姓命名為"呂金山", 因呂蒙常在山頭顯靈, 故又名"靈金山" 宋代這裡出了龍圖閣學士、吏部尚書羅汝楫與其子史志學家羅願, 被朱熹稱為"雙賢", 曾有"呈坎雙賢里, 江南第一村"的讚聯。 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 故里也在此地。

呂蒙墓(赤壁)

呂蒙墓在今湖北赤壁市赤壁鎮所在地石頭口街, 古時為赤壁的石頭關, 《湖北通志》和《蒲圻縣志》上稱為呂蒙城。據吳地志記載:呂蒙死於湖北公安縣。荊州志也有記載:湖北蒲圻縣有呂蒙塚。據《大清一統志》、《湖北通志》、《蒲圻縣誌》、《嘉魚縣誌》等書記載:“呂蒙墓在縣(嘉魚)西南石頭口呂蒙城內”。另據《太平御覽》、《江夏記》、《荊州記》等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劉宋元嘉年間在石頭口裏掘出呂蒙墓, “塚中有骷髏極大, 蒙形長偉、疑蒙骷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