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6

王粲井

襄陽萬山因有王粲故居、王粲井而傳名。王粲, 字仲宣, 祖籍山東, 幾乎與山東老鄉諸葛亮同時來到襄陽, 投靠時任荊州刺史的同鄉劉表, 未被重用, 於是隱居萬山達15年之久。後歸曹操, 拜為丞相掾, 賜爵關內候, 隨曹氏入朝, 直做到侍中。他寫的《登樓賦》千古傳頌, 名顯天下, 因之被後人公認為“建安七子之冠冕”。後人亦將王粲和曹植相提並論, 合稱“曹王”。著有《王侍中集》。

關於他在萬山的故居和水井, 現已無遺跡可考, 其位置大約在山之東麓漢江邊, 亦有說其位置在山上原建有的幽蘭寺(明萬曆初改為保堤寺, 王粲井為寺廟生活用井, 由於當時寺僧眾多, 山高井深, 提水艱辛, 所以又叫苦井)。保堤寺毀廢已久, 今尚存遺迹, 其中有一斷碑, 上刻有保堤寺記殘文。

王粲故居、王粲井其毀夷至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圯墜說。據明萬曆年間府志載:“萬山北際河, 水下有仲宣樓”, 表明王粲故居在明代已圯毀, 墜于水中。二是毀廢說。據襄樊知名散文作家、襄樊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席星荃先生《才子名山兩堪憐》一文說:“據記載, 王粲當年的茅廬大約在山之東麓, 這裏如今是廠房一片……”, 言下之意即王粲故居的毀廢並非一朝一代所為, 及至“如今(已)是廠房一片。”這從唐宋以來史書記載和詩詞歌賦只有石井而無故居得到印證。早在宋代, 《元豐類稿》收錄的《魏侍中王粲石井闌記》就說, 唐上元三年(公元674年), 節度使將來 把石井闌(保護石井的圍欄)移至襄州刺史官舍保管。太子舍人甄濟亦寫有《石井欄記》。到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于 任襄州刺史, 又為之記。會昌二年(公元842年), 節度使盧鈞又寫有《石井欄記》。唐代詩人杜甫在《回棹詩》中明確地說:“吾家碑不昧, 王氏井依然”。這些史傑和詩詞, 均只記載了王粲井保存依然完好, 但字未提其故居。訪問附近老農, 有說30多年前在萬山東麓山腳下尚存一古井。從我國居住傳統來講, 水井定然在房舍近旁, 不可能距房舍太遠。因此, 王粲故居當在現萬山東麓山腳下的原陶瓷廠區一帶, 其毀廢說亦在理中。至於明萬曆府志對王粲故居的“圯墜說”, 距王粲居萬山的東漢未期(建安時期)已達1360多年, 其記載許是傳說而已, 未必可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