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建初寺

創建於三國吳赤烏十年(公元247)的建初寺, 為南京乃至江南第一座寺院, 今大報恩寺的前身。建初寺, 位於小長幹, 鳳台山(花盝崗)南。因寺前有吳時建康大市(位於今中華門外西街), 又名「大市寺」。吳赤烏十年, 康居國(古西域國名, 地處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沙門康僧會, 風塵僕僕, 不遠萬裡, 從南海來到吳國的京城建業, 譯經傳教。康僧會為康居國大丞相長子, 「明解三藏」, 「博覽六經」, 棄俗出家為沙門。抵達建業之初, 便在小長幹搭建茅屋, 設立佛像, 傳播佛教。


據說, 當時的吳國人初次見到沙門, 相貌與服飾都不同尋常, 十分好奇。吳大帝孫權聞聽此事, 召見康僧會, 問:「佛有何靈驗?」康僧會答:「自佛祖涅槃到如今, 已過千年, 然而佛祖遺骨舍利, 應眾生機緣, 無數次地現身, 福佑芸芸眾生。」孫權承諾:「若得舍利, 當為立塔。」於是, 康僧會選擇一間潔齋靜室, 在銅瓶裡放置一枚明礬, 燒香禮請。到了三七二十一天的五更時分, 瓶中忽現舍利。第二天天剛濛濛亮, 康僧會便匆匆進宮, 將舍利進呈吳大帝, 舉朝上下聚集觀賞, 只見五色光焰浮現在銅瓶之上, 形成一朵巨大的蓮花, 照耀宮殿, 映紅天空。孫權手執銅瓶, 將舍利倒入銅盤, 銅盤被舍利擊碎, 為之一震, 驚嘆:「希有之瑞也!」立即下令為康僧會建造寺塔, 因為吳國最初有佛寺, 號稱建初寺, 並命名所在地為佛陀裡。建初寺山門前是一處繁華的大市, 為吳國京城四大市之一, 建初寺因此又得名大市寺。隨著建初寺的出現, 江南佛法由此而興。

建初寺是佛教初傳江東的標誌, 原寺後毀於戰火。但在建初寺的遺址上, 歷代卻不斷有新的寺廟崛起, 寺名也屢屢更易。晉為長干寺;南陳為報恩寺, 宋改天禧寺;元改慈恩旌忠教寺。明為大報恩寺, 建初寺屢廢屢建, 薪盡火傳, 生生不息。 2014, 中國佛教界批准在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基礎上, 復建建初寺;復建以此僅遺的三藏殿為基礎進行。

建初寺又稱聚寶山、大報恩寺。吳赤烏十年(247, 康僧會至吳都建業(南京)弘揚佛教時, 吳大帝信服其教法而創建本寺, 並建阿育王塔, 據傳係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中之一。此地亦稱佛陀裡。由此因緣(原誤作因綠, 江南佛教遂興。康僧會曾於此編譯六度集經等經, 並註安般守意、法鏡、道樹三經。孫皓大毀佛寺時, 僅存本寺, 號天子寺。西晉永嘉年間, 西域僧帛屍黎蜜多羅曾於本寺譯出孔雀王經等密教經典。直至明代皆為江南佛教中心道場之一。東晉孝武帝初年, 支曇籥奉敕住此, 制六言梵唄。梁代僧佑幼時就本寺僧範出家, 並住此弘揚律學。齊永明十年(492, 明徹就僧佑受誦律, 亦住此寺弘諸大乘經論。此外, 竺慧達、竺法曠, 及禪宗法眼宗匡逸、玄則、法安等高僧皆曾住此弘法。明成祖曾賜一磁制塔, 塔有八角八棱九層, 五彩燦爛, 炫人眼目, 惜毀於太平天國兵火中, 今僅存遺墟。


2014, 中國佛教界批准在大報恩寺遺址基礎上, 復建建初寺;復建以此僅遺的三藏殿為基礎進行。作為今年對外開放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一部分, 復建後的建初寺, 其功能定位是弘法修行。建初寺規劃佔地10畝左右, 在目前的基礎上, 還將修建大雄寶殿、舍利殿、禪堂、講堂、念佛堂、圖書館等, 同時也為年輕人提供學習書畫、傳統文化、傳統歌舞的場所。建初寺、三藏殿同時亮相, 再加上不遠處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對於佛教界來說可謂意義深遠、盛大空前。作為佛教聖地, 這片地區還和佛法僧三寶密切相關。第一寶是, 其遺址所在地後來建造的明代大報恩寺發掘的地宮(沿用宋代天禧寺的地宮), 出土了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佛頂骨舍利等諸多撼世文物。第二寶是, 三藏殿內發掘了僧寶唐玄奘的頂骨舍利。第三寶則是, 浩瀚如海共有6331卷的傳世名著——明《永樂南藏》, 其全套雕版曾長期藏於大報恩寺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