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0

曹娥碑絹本

曹娥碑, 是東漢年間人們為頌揚曹娥的美德, 紀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 是中國著名碑刻, 且有一段字謎的傳說。開始由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書寫此碑, 東晉昇平二年(公元358年), 王羲之到廟書曹娥碑, 文字由新安吳茂先鐫刻。近據日本書法鑑定家中田勇次郎的考證, 今收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墨跡絹本, 即係晉王羲之所書《孝女曹娥碑》的真跡。上有梁代徐僧權、滿騫、懷充等人題名, 還有韓愈、宋高宗等人題款。羅貫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寫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20170120

賀廟

賀廟, 是為紀念淳安開縣鼻祖賀齊所建。舊時, 淳安縣城(賀城)建東、西二廟, 塑有賀齊像, 人稱“賀老爺”, 歲歲祭祀。賀齊在平定丹陽郡的黟、歙後, 上表孫權, 分歙縣東之鄉置始新縣, 為淳安置縣之始;分歙縣南之武強鄉置新安縣, 為遂安置縣之始;又劃置黎陽、休陽二縣, 共六縣, 另置新都郡, 賀齊為太守, 郡治設在始新縣治新定裡。次年, 賀齊另築郡城(即後人所稱之“賀城”), 將郡治由新定裡遷入賀城。

20170117

賀城

賀城也稱淳安古城, 始建於公元208年。不僅有1000多年縣城歷史, 也有400多年郡城歷史。東漢的新都郡、西晉的新安郡、隋代的遂安郡, 郡治都在賀城。賀城自古以來就是浙西重鎮, 為浙皖交界的戰略用地, 水路交通便捷。舊時賀城經濟富強, 文化鼎盛, 民族民間藝術資源豐富。 1955, 由於興建新安江水電站, 全縣開始移民他鄉。 1959921日新安江截流, 庫區開始蓄水。全城連同27個鄉鎮、1000多個村莊、30萬畝良田和數千間民房, 悄然沉入湖底。

20170114

曹丞相府

曹丞相府是曹操處理軍國大事的地方, 奠定曹魏霸業的屯田令和求賢令都在​​這裡誕生。據史料記載, 曹操於建安年間迎漢獻帝於許昌, 進位丞相, 挾天子以令諸侯, 加九錫, 封魏王。後曹丕篡漢, 曹氏府第由相府而王府, 復又演變為皇宮。曹丞相府位於許昌市區魏武帝廣場東側, 佔地18, 是目前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題景區, 也是許昌市重點旅遊項目。

20170113

灞陵橋

灞陵橋, 原名八里橋, 在許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 相傳為三國名將關羽辭曹挑袍處, 灞陵橋從此名揚。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下邳之戰, 曹操俘獲關羽及劉備妻妾甘, 糜二位夫人歸許.加官進爵, "禮之甚厚",然而, 關羽不忘舊主, 執意尋歸劉備, 遂掛印封金, 保護二位"皇嫂"車仗, 斬關西去, 行至灞陵橋時, 曹操率群僚趕來為關羽贈袍餞行,關羽疑其有詐,立馬橋頭, 以刀挑袍, 辭曹西行, 開始了震驚世人的過五關, 斬六將, 千里走單騎的壯舉.灞陵橋即為"漢關帝挑袍處".後人推崇關羽", , , "的品格, 遂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

20170109

春秋樓

許昌春秋樓位於許昌市文廟前街, 面朝春秋廣場, 為明清風格建築群。春秋樓又名大節亭, 曾以關公宅, 關王廟, 武安王廟, 兩院英風廟, 關帝廟稱之。春秋樓創建自元至元年(公元1271), 曾經元、明、清歷代多次修葺, 建築規模逐步完善。據記載, 原來的外院有山門、鐘鼓樓、春秋樓、中殿、後殿;內院有關帝三代祠、昭烈皇后祠、問安亭和部分配套建築, 佔地面積約二十餘畝。後毀於戰爭兵火, 只殘留春秋樓一座。

己吾城

己吾城, 古己吾縣城(寧陵縣黃崗鎮已吾城)。三國曹操在這裡開始起兵是三國大將典韋家鄉。東漢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置己吾縣, 轄大棘鄉、直陽鄉, 屬陳留郡。當時這裡是陳、楚之地, 風俗以己吾為美稱, 陳王便命名稱己吾縣。酈道元《水經陰溝水注》對己吾城的記載:《陳留風俗傳》曰:縣, 故宋也, 以成、哀之世戶至八九千, 冠帶之徒求置縣矣。永元十一年陳王削地, 以大棘鄉、直陽鄉十二年自鄢隸之, 命以嘉名曰'己吾', 猶有陳楚之俗焉。晉朝初年廢。北魏時期又重置。東魏興和中徙治平石城(今址待考)。北齊廢, 歸屬下邑(夏邑)。己吾城距離黃崗寺漢墓群七華里, 距青崗寺漢墓群三華里。北齊又廢。

教弩台

「曹公教弩台, 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 曾飛吳主騎。」 唐代詩人吳資一首五言詩, 寫出了教弩台1700多年的歷史演變。雖歷經無數風雨, 但教弩台始終屹立, 成為合肥三國故地的歷史見證。教弩台, 亦名點將台, 位於淮河路步行街東段北側。如今, 教弩台依然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壯大。

20170103

徐幹墓

徐幹墓, 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朱里鎮會泉莊東南500, 俗稱博士塚。徐幹(170—217年), 字偉長, 東漢北海劇(今濰坊市寒亭區)人, 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不沽名高, 淡泊自守。曹丕《與吳質書》曾論及徐幹觀古今文人, 類不護細行, 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 恬淡寡欲, 有箕山之志, 可謂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論》二十余篇, 成一家之言, 辭義典雅, 足傳於後, 此子為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