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3

李恢故里

李恢故里在玉溪市澄江縣舊城村, 該村位於現今澄江縣城的東南,至今仍流傳著很多三國時代的故事和傳說。據說在建興七年,(231)李恢死於成都,後遺骨遷回澄江,葬於舊城以東山腳。高大的墓碑上鐫刻著漢興亭鑄李恢之墓,墓旁雕琢有石人、石馬。當地老輩人說,近代第一輛開進縣城北門的汽車就是從李恢、李球(胞侄)伯侄的忠孝石坊前駛過。在舊城村村外,曾立有一塊歷經風雨滄桑的砂石古碑,上刻漢興亭侯李恢故里,村里也曾有一道忠孝石坊,也是為李恢伯侄而立,可惜在文革被破壞。

在村後,便是著名的金蓮山,山上有一墓穴,名為“關三小姐墓”。墓碑上赫然刻著:“漢忠臣興亭侯子李公諱蔚、壽亭侯女關氏三姐之墓”。墓聯爲:“墓近聖人宮,父女相睽隻數武;神遊荊襄界,魂魄長恨於千秋。”墓前立有“玉溪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為紀念李恢,當地人在金蓮山上的李恢祠中繪製了很多關於他的故事。

李恢(?—公元231年),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是李蔚的父親,也就是關三小姐的公公。關於他,文獻中這樣記載到:李恢,字德昂,三國蜀漢益州郡俞元縣人(即今澄江縣), 是南中滇國大姓子弟。據了解,南中是漢晉時期對四川南部、貴州西部和雲南的稱呼。除李恢的家族外,當時南中這樣的家族主要有雍、孟、毛、董等。他們的祖先從內地遷來,經長期的發展,變成了擁有大量財富,擁有家族軍隊,控制地方政治的霸權家族。李恢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受過最好的教育,年輕時即出任益州郡督郵的職務,代表太守督察各縣政治司法治安等事務。
那時,他的姑父爨習是建寧縣的縣令。爨習犯法,李恢受到牽連,按理應當免去職務,但太守董和卻因為他們都是本郡根深葉茂的大姓而不予追究。很快,董和按照漢代的察舉制度,將李恢作為優秀人才推薦到益州牧劉璋那裡。此時,劉璋、劉備正在大戰。
然而,李恢並未投靠劉璋,而是徑直來到綿竹,投到了劉備帳下。史書說,李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故而選擇了劉備。李恢的此舉,澄江縣文聯的阮學才這樣評價:“李恢是一個政治人物,他憑藉著對政治的敏感度選擇了投靠劉備,也體現了他傑出的政治洞察力。”
當劉備佔領雒城後,便開始部署對成都發動全面進攻。為確保成功,他派李恢到漢中游說馬超歸順劉備,為蜀漢立下大功。擊敗劉璋後,李恢先後被劉備任命為功曹、書佐、主簿等職務。但好景不長,他被誣陷謀反。劉備查明原委後,不但為他清白,還給予重用,隨即調他為“別駕從事”。
據記載,公元221年,庲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遂任命他為庲降都督、交州刺史。至此,李恢成為了蜀漢的重要人物。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蜀越嶲夷王高定、益州郡大姓雍闓等、牂牁太守朱褒叛亂。隨後,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開始。
此時的李恢率中路軍直指南中的心臟益州郡;諸葛亮率主力直指西昌方向;東路由馬忠指揮。李恢率領的中路軍出發後,在今滇東北一帶陷入敵軍包圍,後用妙計大破敵軍。

南中戰爭結束後,李恢被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但蜀軍前腳才走,後腳戰事又起,李恢再次率軍平叛,並駐守南中。公元229年(建興七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蜀漢朝廷派出使者與孫吳歃血為盟,達成二分天下的盟議。因當時交州歸屬孫吳,蜀漢朝廷因此解除了李恢交州刺史的職務,調任建寧太守,後遷到漢中居住,並於公元231年逝世於成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