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3

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報恩寺內, 俗稱北寺塔, 是樓閣式塔, 磚木結構。有「吳中第一古剎」的稱號。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 孫權為報答母親吳太夫人的養育之恩, 建「通玄寺」。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年)建十一層塔。唐開元二十六年(734年), 通玄寺易名「開元寺」。後唐同光三年, 吳越王錢鏐另建開元寺於盤門瑞光塔旁, 北周顯德年間, 錢鏐移支硎山報恩寺額於原開元寺址, 從此定名為報恩寺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 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中複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塔, 磚身木簷, 76, 底層飛簷四出, 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 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 成為大街的對景。曾經長期是蘇州最高的建築物。

寺南向, 塔在大殿以北中軸線上, 八角9, 磚身木簷混合結構。磚構雙層套筒塔身, 在內、外塔壁之間為回廊, 內壁之中為方形塔心室, 經由24條過道通向回廊, 梯級設在回廊中。回廊地面為木樓板上鋪磚, 樓板由下層內、外壁伸出的疊澀磚支承。回廊、塔心室和過道均以磚砌出仿木結構的壁柱、斗拱或藻井。塔外各層塔身以磚柱分為3, 當心間設門, 塔身以下為木結構平座回廊, 繞以欄杆, 欄杆柱升起承托塔身上的木簷, 柱分每面為3間。底層之簷在重修時被接長成為副階。全塔連同鐵制塔刹共高約76, 其中塔刹占全高約1/5, 底層副階柱處平面直徑約30, 外壁處直徑17米。尺度巨大, 但比例並不壯碩, 翹起甚高的屋角、瘦長的塔刹, 使全塔在宏偉中又蘊含著秀逸的風姿。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來歷典故
話說有一天, 諸葛亮到東吳作客, 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 其實, 這是諸葛亮先生要試試東吳的份量, 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 那寶塔單是頂上的銅葫蘆, 就有五丈高, 四千多斤重。 孫權被難住了, 急得面黃肌瘦。 後來尋到了冶匠, 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 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 時隔一月, 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 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 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 他們面目醜陋, 又目不識丁, 大家都稱他們是醜皮匠。 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 心裡不服氣, 便湊在一起商議。 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 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 剪出個葫蘆的樣子。 然後, 再用牛皮開料, 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 在澆銅水時, 先將皮葫蘆埋在砂裡。 這一著, 果然一舉成功。 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 立即向孫權告辭, 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三個醜皮匠, 勝過諸葛亮的故事, 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 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 其實亦說, 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沒有聯繫的, “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 “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 後來, 在流傳過程中, 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