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1

陳琳故宅遺址

陳琳故宅遺址:據史料記載,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出生於射陽鎮, 死後也歸葬於射陽。為紀念這位大文學家, 射陽父老在其故宅上修建了紀念祠。後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陳琳故宅遺址為清末所建, 佔地面積750平方米, 建築面積502平方米。

陳琳(?217, 字孔璋, 廣陵射陽(有說為今江蘇射陽湖鎮; 亦有說在大縱湖東沙溝鎮)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漢靈帝末年, 任大將軍何進主簿。漢末, 避難至冀州, 入袁紹幕, 任典文章。曹操愛其才, 建安五年署為司空軍師祭酒, 管記室, 後又徒為丞相門下督。陳琳詩、文、賦皆佳, 詩《飲馬長城窟行》、文《為袁紹檄豫州文》等, 皆為文學史名篇。《三國志》有傳。

關於籍貫, 頗有異議。《三國志•陳琳傳》稱陳琳為“廣陵人”。因而後世諸多書籍以陳琳為江蘇揚州人。其實此說不當。原廣陵郡所轄非全同於今日之揚州, 《天啟淮安府志》:“魏吳, 廣陵郡大縱湖畔七子島治淮陰, 屬徐州, 晉統淮陰、淮浦、射陽、鹽瀆” 。可見, 《三國志》所說陳琳是廣陵人, 乃是“取其本郡, 略其縣邑”的大概念。那麼, 陳琳究竟屬於廣陵哪里人呢?《三國志•臧洪傳》寫臧洪“廣陵射陽人也”, 又寫“(袁)紹令(臧)洪邑人陳琳書與(臧)洪”。 “邑”作為區域單位, 古代一是指“城鎮”, 二是指“縣”。蘇洵名篇名句“小則獲邑, 大則得城”, 可見自古“邑”應該等於或小於“縣”, 由此斷定陳琳是“廣陵射陽人”無疑。明、清《淮安府志》也稱“琳為廣陵射陽人”。當然, 這裡的“射陽”, 不是現在鹽城市的射陽縣, 而是古射陽。歷代《鹽城縣志》均載, 鹽瀆建縣於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屬廣陵郡, 乃是析古射陽東部而置。東晉義熙七年, 又分廣陵北部射陽、鹽瀆兩縣置山陽郡, 領山陽、左鄉、鹽城、東城四縣, 古射陽縣至此廢置。周夢莊先生《鹽城古今史略》載, 一九五七年, 在鹽城城址東北發現了較大的麻瓦墳漢代遺址, 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 其中有幾枚泥封(古代寄郵封包之用), 其中一枚刻有“射陽丞印”字樣, 為漢代之物。可作為鹽城乃古射陽一部分之實證。明萬曆年間, 楊瑞雲就任鹽城知縣, 期間, 主持編修《鹽城縣志》, 並對鹽城人物風情多有吟詠之作, 其中即有《吊陳記室》五律二章, 許陳琳為地方“昔賢”。鹽城歷次修志均將陳琳編入本邑歷史人物。加之, 《揚州府志》、《淮安府志》說, 古射陽縣城距鹽城縣城西九十里, 因此, 現普遍認同陳琳乃我市現鹽都大縱湖人之說。根據《後漢書•孝獻帝紀》載“二十二年(公元217)冬, 有星孛於東北。是歲大疫”, 即這年發生了全國性的大瘟疫。此事曹丕、曹植詩文中均有述及(本文下文有引述)。建安七子”中陳琳和劉楨、應瑒、徐斡等四人同時染疫疾而亡。陳琳著作, 據《隋書•經籍志》中三國人著述載原有《陳琳集》十卷, 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蕭統所編我國最早詩文總集《昭明文選>, 收有《飲馬長城窟行》、《遊覽詩》、《宴會詩》等篇, 是現存確屆陳琳的詩作。 《三國志》以及《鹽城縣志》、《鹽城市志》、《淮安府志》均有陳琳傳略。


大縱湖為古射陽的一部分。京劇有齣戲叫"鴻門宴", 項伯救了劉邦的命, 劉邦得了天下, 賜項伯姓劉, 封他為射陽侯, 他的封地在今鹽城、寶應一帶。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從古射陽分出鹽瀆縣, 鹽瀆縣與射陽縣(今寶應縣)"分湖而治", 在射陽縣為鎮(今沙溝鎮), 在鹽瀆縣為村(今東沙溝), 村西有河, 為二縣界溝。這個分界線, 歷時兩千一百多年, 至今未變。所以再仔細點說, 陳琳是射陽府東沙溝(今大縱湖東沙溝村), 但這個尚需考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