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5

張魯女墓

張魯女墓, 亦名女郎祠, 又名女郎廟。在勉縣東南約10公里處的溫泉鎮光明村的觀子山(又名女郎山)頂上, 舊有祠廟三十餘間及塑像、磚塔、碑褐等文物。

張魯女, 歷史上未有其名, 民間相傳叫琪瑛, 但又或琪瑛為字, 總之一般稱呼張魯女為張琪瑛。張琪瑛(公元195年-217年) , 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她的曾祖父張陵是西漢留侯張良後人、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 她的父親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的軍閥張魯。張琪瑛繼承家說, 是五斗米教的傳人。

據傳,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春, 馬超丟失冀城, 走投無路投靠張魯, 張魯亦很欣賞馬超, 封受馬超當時僅次於自己的都講祭酒, 於是馬超邂逅了張琪瑛, 兩人心生愛慕, 張魯也打算把比馬超小整整20歲的張琪瑛嫁給馬超, 但是手下勸諫張魯:馬超半生梟雄, 連至親都不愛, 怎麼會愛你們呢?後來馬超知道張魯不是幹大事業的人, 而且被張魯手下妒賢所迫害, 便離開漢中, 投靠了劉備。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 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 抵達陽平關, 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琪瑛叔叔張衛不聽, 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 為曹操所破。張魯帶著張琪瑛及一家家老小謁見曹操, 太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 以客禮相待, 封張魯為閬中侯(一作襄平侯, 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鄴城。封張琪瑛五個哥哥為列侯。張魯為聯姻, 打算把張琪瑛嫁給曹操的兒子曹宇。但張琪瑛懷念馬超而厭惡曹氏一門, 故不追隨父親去三輔, 獨身留居沔陽(勉縣), 在今觀子山繼續習傳五斗米教, 遠近馳名。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張琪瑛去世, 死後就地葬之, 信徒為其立廟紀念, 考其廟當建於西晉, 歷經各代維修。一般稱為張魯女。陝西省勉縣溫泉鎮光明村存有張魯女墓。

根據《道家雜記》中, 亦有關於張魯女墓的記載:魯之女曾浣衣於山下, 有白霧蒙身, 因而孕焉。恥之, 自裁將死, 謂其婢曰:我死後, 可剖腹驗之。婢如其言, 得龍子一雙, 一名青龍太子”, 一名黃龍太子”(如今刻畫在女郎祠大門兩旁)。遂送于漢水之濱。女殯於山, 後數有龍至, 其墓前成溪。
清《漢中府志》轉載《郡國志》云:梁州(今漢中)女郎山, 張魯女浣衣於上, 女便孕, 生二龍。及女死, 將殯, 柩車忽騰躍升此山, 遂葬焉。其水旁浣衣石猶存。後平陵城有女郎山祠。

最早記載張魯女墓祠的史料, 莫過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漢)水南有女郎山, 山上有女郎塚。遠望山墳, 嵬嵬狀高, 及即其所, 裁(才)有墳形。山上直路下出, 不生草木, 世人謂之女郎道。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 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入漢, 謂之女郎水。《隋書。地理志》亦載:褒城縣南有女郎山。宋《輿地紀勝》曰:俗名女郎山。可見, 北魏時即建有張魯女墓及祠, 可謂歷史悠久。

清光緒四年(1879, 張魯女祠曾經修葺。經過民國時期, 到解放初期, 該祠規模不斷擴大。據筆者20011231在當地瞭解, 至解放初女郎墓有廟36, 有五層磚塔一座。當地善男信女紛紛在祠廟瞻拜求子, 尤其每年清明節廟會, 香火很盛。1958大躍進, 廟宇及塔均被拆毀, 碑碣無存。

1985, 勉縣人民政府, 把張魯女墓定為縣級文物遺跡保護單位。1987年在政府支援下, 重建一小祠。1996, 經勉縣文化局、勉縣博物館批准, 勉縣溫泉鄉光明村籌款51552.65, 重修女郎廟5間。廟柱有楹聯兩幅:
  清風常護女郎廟  明月高懸觀子山
  綠水沉星崖山跋涉尋女郎  青松掛月山下佇立憶芳魂

十多年來, 女郎廟及其墓地香火日盛。2000, 漢中市政府將張魯女墓確定為市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有保護標誌。2001, 勉縣溫泉鎮政府、勉縣博物館在女郎山頂建墓亭, 立墓碑, 碑正中為漢五斗米教首張魯之女琪瑛之墓”, 上款為生於漢建安元年七月十二日, 卒于漢建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日, 享年二十二歲

卻說劉備稱帝後, 馬超升為驃騎將軍, 領涼州牧, 重返漢中, 鎮守陽平關 (勉縣老城), 而此時張琪瑛已經去世。公元222, 四十七歲的馬超也病逝勉縣, 葬于漢水北岸, 雷公山下。自此, 馬超墓與張魯女墓隔漢江而望, 相距十餘里。讓後人感歎到:生前未能結為夫妻, 死後卻同葬勉縣, 相依相伴一千多年, 也算是了卻了二人生前未果的姻緣。後世亦有兩祠廟峙軍山下;二墓古高漢水邊。的感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