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0

光孝寺訶子樹

光孝寺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淨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載, 初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 吳國虞翻謫居於此, 世稱虞苑。寺名曾幾次更改,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 唐代稱乾明法性寺, 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 北宋時稱萬壽禪寺, 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 不久後改廣字為光字, 才改名光孝寺。 
三國時, 吳騎都尉虞翻謫居於此講學, 多植訶子樹, 時人稱為虞苑, 又稱訶林。虞翻後人施其宅為寺, 名制止寺。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罽賓國(今喀什米爾)僧曇摩耶舍到廣州, 在此建佛殿, 奉敕譯經傳教, 改寺名為王苑朝延寺(俗稱王園寺)。其後, 又易名為乾明法性寺、乾明禪院、崇甯萬壽寺、天甯萬壽禪寺、報恩廣孝禪寺。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易名光孝寺。
光孝寺歷年遭受戰火洗禮, 多次修復及改變用途。至1961, 國務院公佈光孝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8, 光孝寺進行全面複建和修葺。1979年再由國務院撥款60萬元修建大殿和六祖堂。19863, 由國務院批准光孝寺為宗教活動場所並對外開放。1987, 廣東省文物管委會將該寺交還廣東省佛教協會。
光孝寺的建築規模雄偉, 為嶺南叢林之冠。它不僅在佛教歷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並且開創了華南建築史上獨有的風格和流派。原有十一殿:大殿、毗盧殿、西方三聖殿、觀音殿、羅漢殿、六祖殿、伽藍殿、韋陀殿、天王殿、悉達太子殿、輪藏殿;六堂:戒堂、風幡堂、客堂、禪堂、檀越堂、十賢堂;三樓:睡佛樓、鐘樓、鼓樓。由於歷史變遷, 寺院幾遭破壞。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 將光孝寺歸還佛教界, 經過十年的努力修葺, 光孝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伽藍殿、六祖殿、睡佛樓、洗缽泉、東西鐵塔、大悲幢、痙發塔等建築與歷代碑記文物。

建築群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雄偉, 東旨時代創建, 唐代重修, 保持了唐宋的建築藝術, 殿內採用中間粗、上下略細的梭形柱, 大殿下簷斗拱都是一跳兩昂的重拱六鋪作, 這種風格是中國著名古建築中所僅見的。六祖殿是北宋祥符元年創建的, 內供六相惠能大師坐像。六相殿前有古菩提樹, 為印度高僧智藥三藏種植, “光孝菩提為羊城八景之一。痙發塔是唐住持僧法才為紀念惠能大師在光孝寺出家剃度因緣而募款興建, 塔內痙藏六祖頭髮, 以石為基礎, 磚灰砂結構, 八角形, 九層, 7.8。每層有佛龕, 嵌有泥塑佛像。大殿后還有一株千年訶子樹, 為三國虞翻種植, 真可謂千古遺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