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8

于吉故居

于吉(?-200, 一作干吉、干室), 史書有兩種說法:(1)認為其即《太平經》作者。《後漢書·襄楷傳》:順帝時, 琅邪宮崇詣闕, 上其師干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 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號《太平青領書》。2)認為其乃三國時道士, 《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時有道士琅邪于吉, 先寓居東方, 往來吳會, 立精舍, 燒香讀道書, 製作符水以治病, 吳會人多事之。後為孫策所殺。今浙江省紹興市境內的楓橋鎮有干溪、干溪村、干溪道、干溪灘等古地名, 據說與于吉有關。


干溪, 溪流名, 春秋時屬楚。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東南。
干溪在浙江諸暨楓橋鎮東部東一境內, 是大祝村到干溪村之間的一段溪流, 由於水流不大, 溪水很淺, 所以叫干溪, 俗稱大干溪”, 也叫干溪灘。(另一種說法:三國時, 著名道士干吉(即于吉)居於此, 為了紀念他, 故名。)
干溪灘, 河床佈滿卵石, 涓涓溪流穿行亂石間。溯溪而上, 遠山近樹, 風光秀麗, 如身臨王石穀山水畫中。至大祝橋頭, 溪分南北二源, 北源叫大祝溪, 源出裏湯;南源叫石峽溪, 源出梓塢山, 經石峽口流出。此地有遠近聞名的梅園和柿子林, 暮秋季節, 柿子樹上的柿子熟透變紅, 宛如許多紅色的小燈籠隨風擺動, 令人賞心悅目。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溪村, 在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東一境內, 西離楓橋鎮5公里, 東離古博嶺(也叫虎撲嶺)5公里, 紹大線(古稱為干溪道)旁, 此地地形開闊, 10多戶人家。三國時, 琅琊方士于吉居此, 故人稱仙人村。《三國志·孫策傳》注引《江表傳》:時有道士琅邪于吉, 先寓居東方, 往來吳會, 立精舍, 燒香讀道書, 製作符水以治病, 吳會人多事之。”“孫策怒之, 以惑人心為由斬之。後策常受吉咒, 死。南宋時, 詩人陸游途徑干溪村時, 仍提到這個仙人村:劍外歸來席未溫, 南征浩蕩信乾坤。峰回內史曾遊地, 竹暗仙人舊隱村。白髮孤翁鉏麥壟, 茜裙小婦闖籬門。行行莫動鄉關念, 身似流槎豈有根。(《早飯干溪蓋干吉故居也》)。
干溪道 在浙江省紹興城西南,  諸暨市東北部,  楓橋鎮境內, 因干溪得名, 該道路向東北延伸就是紹興縣境內著名的山陰道 , 廣義地說, 干溪道是山陰道的一段。
干溪道是從古博嶺至楓橋的一段官道, 長十多華里, 沿途山清水秀、鳥語花香, 包括楊村、楊塢、東塢、旺妙(包括干溪村)、茅塘塢、王村、葛村、銀杏、下張、五宜、漁稼、創業、毛家、先進(包括九里山 )等村, 還包括“ 徵天風景區 ”, 歷史上這一帶是諸暨烏梅的主要產地, 當梅花盛開之時, 沁香撲鼻, 被譽為一片香雪海 , 堪與鄧尉  羅浮  超山媲美 張慕槎語)。 《諸暨青梅詞》中:十里梅園淺水邊, 山農日日有詩篇。行人策衛天章去, 一路疏花小雪天。就是乾溪道上的寫照。
清代餘縉也有《憶干溪梅花詩》:行過楓川到鐵崖, 干溪十里尋梅花。先賢漫許山陰道, 爭似寒香竹屋家。
建國後, 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控制下, 大片梅樹被砍伐殆盡, 昔日十里梅園的迷人景觀不復存在。 今唯王村干溪灘地尚有數千株, 近年栽種。 干溪灘 , 河床滿佈卵石, 涓涓溪流穿行亂石間。 溯溪而上, 遠山近樹, 風光秀麗, 如身臨王石谷山水畫中。 至大祝橋頭, 溪分南北二源, 北源叫大祝溪, 源出裡湯;南源叫石峽溪, 源出梓塢山 , 經石峽口流出。
現在的紹大線就貫通山陰道和乾溪道這兩段古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