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8

隆中

隆中距襄陽城西約20公里, 周圍群山環抱, 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和小旗山等。主峰隆中山海拔306, 盤旋起伏, 狀若盤龍。大旗山隔穀相望, 形如臥虎。雖然是初冬季節, 山上仍然鬱鬱蔥蔥, 山下依舊流水潺潺。隆中是歷代文人嚮往的地方, 至明代中期, 就形成了以三顧堂為中心的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老龍洞、梁父岩、半月溪、古柏亭、野雲庵、抱膝石等十景。以後, 又增加了草廬亭、抱膝亭、觀星臺、武侯祠、石牌坊、荷花池、銅鼓臺、中正堂、襄王陵等景點。現在的隆中, 景點多為明、清建築, 風格樸實素雅。

 隆中也稱古代隆中, 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陽市, 距襄陽城西約20里西山環拱之中(襄城區、南漳縣、穀城縣)三區縣交界處隆中風景名勝區內。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鶴相親, 松篁交翠”, 這是《三國演義》中對隆中的描述。
古隆中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 引發《隆中對策》, 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 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在綿延起伏的山嶺間, 忽有一山隆然中起”, 北枕漢水, 林泉幽邃, 蔚然深秀, 這地方便是古隆中。由於三國蜀相諸葛亮曾在此地居住, 並且由這裏結束隱居生活, 出世輔佐劉備成就了一番奪天下的事業, 地因人而名, 古隆中便成為垂千古永清幽的勝地, 吸引中外無數遊人的足跡與眼光。

隆中總面積209平方公里, 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 諸葛亮和其叔父隱居之地。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中景點起源於西晉。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 即草廬亭、躬耕田、三顧堂、小虹橋、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岩、抱膝石, 新中國成立後又先後修建或新建了隆中書院、諸葛草廬亭、吟嘯山莊、銅鼓台、長廊、觀星台、棋盤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眾多景點。進入古隆中山口, 必經一座三門石坊, 正中雕刻著古隆中三個大字, 背陰寫著三代下一人”, 意思是說:諸葛亮是夏、商、周以後的近千年來唯一的人物, 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

兩邊除鐫刻著杜甫三顧頻煩天下事, 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詩句外, 還有摘自諸葛亮《誡子書》一文中的澹泊明志, 寧靜致遠八個大字。轉過石坊, 就是諸葛亮曾躬耕壟畝逾十畝的躬耕田, 土地方方正正, 很是整齊, 前行為小虹橋, 劉備二顧茅廬時, 在這橋邊遇到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 見老人衣著不凡, 誤以為是孔明, 便滾鞍下馬, 趨前問候, 鬧了一場誤會, 小虹橋卻因此著稱於世。清王的《隆中十詠》寫到小虹橋說:有人暑物思玄德, 曾向小虹橋上行

東晉, 升平五年(公361), 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 並作《諸葛武侯故宅銘》。此時, 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
南北朝至隋朝時期, 隆中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斷得到維修。唐, 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 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景讓維修隆中祠, 並立蜀丞相武鄉忠武侯諸葛公碑。碑文收錄于《唐文粹》卷55中。
宋代, 隆中規模又有所擴大。曾鞏、王安石、蘇軾等許多名人都到過隆中, 記下了他們對諸葛亮的讚頌。這一時期, 隆中在社會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諸葛亮在隆中年的事蹟, 成為當時青少年就學時的典範。
南宋, 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時代。諸葛亮興複漢室, 還於舊都的口號和他進行北伐而殉身於前線的鬥爭精神, 正是當時人民所需要的時代精神, 對於正在堅持抗戰的廣大軍民具有極大的感召力。這一時期, 隆中諸葛亮遺跡和紀念建築的維護和管理工作也相應加強。
, 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 廣德寺書院遷至隆中, 稱隆中書院。
, 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 襲封襄陽王的簡王朱見淑毀掉諸葛草廬, 並遷走隆中書院, 原有的土木建築, 碑刻石銘遭到極大破壞。朱見淑死後, 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陽府左長史林光請於朝, 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成化年間(公元1465-公元1467)“隆中十景形成, 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立草廬碑, 萬曆二十年(公元1529), 中憲大夫, 都察院協院事左僉都禦史李禎重修祠, 並立《重修碑記》, 碑陰刻有諸葛亮畫像,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諸葛亮畫像。清, 清朝經過多次維修, 並有所擴建。人們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 並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 新建抱膝亭, 新立古隆中牌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