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

張魯城遺址

張魯城遺址在縣城西7公里處的武侯鎮蓮水村走馬嶺上, 與古陽平關襟連。是中國道教的起源地之一, 又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 這裡曾發生過兩次大的戰役。為複合遺址。

張魯城位於今縣城5公里老城鄉的走馬嶺上。據《勉縣新志》載:走馬嶺即古白馬山, 在縣(指老城)西一里, 又名烽燧山。古為通蜀要道, 嶺上行軍走馬, 往來熙熙, 故名走馬嶺。山並不十分陡峭, 海拔1036, 兩山夾峙, 東依氵盡水(今咸河), 南帶漢江, 山頂平緩, 向西蜿蜒40裡直達沮水。佇立山頭向東瞭望, 漢中盆地盡收眼底。山上原有城堡, 旁有烽火台, 俗名煙洞峁”, 漢時舉烽其上, 遣兵勤王。今城垣坍歿, 烽火台尚可辨識。

白馬山南臨沔水(漢江上游稱沔水), 沿沔水有古道曰金牛道。山之東腳下浕水(今稱咸河)緩緩流入沔水, 沿浕水峽谷(即浚谷)有道直達甘肅南部古之陰平一帶, 古稱陰平道。二水交匯處, 也是兩條古道的交接處。在這交匯處的浕水東岸, 漢之前就有雄關, 名曰陽平關。一關鎖兩道, 南控巴蜀, 北扼秦隴, 得此地者得漢中, 得漢中者得巴蜀。因此, 張魯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攻漢中前, 便在陽平關對面的白馬山上築城, 居高臨下, 以控陽平, 為攻奪漢中佔據軍事要地。對此城的建築與方位,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記載頗詳:沔水又東經白馬戊南, 浕水入焉。水發武都氐中, 南經張魯城東。魯, 沛國張陵孫, 陵學道於鶴鳴山, 傳業衡, 衡傳於魯。魯至行寬惠, 百姓親附, 供道之費, 米限五斗。故世號'五斗米道'。初平中, 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 住漢中, 繼絕谷道, 用遠城治, 因即崤嶺築城, 週回五里, 東臨浚谷, 杳然百尋, 西北二面, 連峰接崖, 莫究其極。從南為盤道, 登陟二里有餘。浕水又南經張魯治東, 水西山上有張天師堂, 於今民事之。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 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 一名陽平關。浕水南流入沔, 謂之浕口。其城西帶浕水, 南面沔川, 城側二水之交, 故亦曰浕口城矣。”張魯率領“五斗米教”教徒襲奪漢中, 殺中太守蘇固等, 遂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 統治長達二十五年。白馬山上的張魯城遺址即為五斗米教二十四治之一的陽平治”, 又名浕口治”。天師堂遺址已被開發為果園。


公元215三月, 公(曹操)西征張魯, ……秋七月, 公至陽平。張魯使弟衛與將楊昂等據陽平關, 橫山築城十餘里, 攻之不能拔, 乃引軍還。賊見大軍退, 其守備解散。公乃密遣解剽、高祚等乘險夜襲, 大破之, 斬其將楊任, 進攻衛, 衛等夜遁, 魯潰奔巴中(《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曹操遂得漢中。二十三年(219, 劉備軍陽平關, (夏侯)淵率諸將拒之, 相守連年。二十四年正月, 備夜燒圍鹿角。淵使張郃護東圍, 自將輕兵擴南圍。備挑郃戰, 郃軍不利(《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二十四年春正月…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 為備所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綜上所述, 張魯城遺址在走馬嶺山上無疑, 只是年代久遠, 城堡與天師堂早已毀於戰火, 然山上至今漢時磚瓦俯首皆是, 戰火焦土依稀可辨。張魯以五斗米道在漢統治長達28年之久, 在中國道教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雖然一千多年過去了, 但人們始終沒有忘記張魯, 每逢初一、十五魯城與天師堂遺址祭拜者絡繹不絕。勉縣人民政府已將恢復張魯城與天師堂列人議事日程。恢復後的張魯城與天師堂, 將成為漢中區域內最大的道教活動場所, 同時也可以與世界道教事業接, 發展宗教旅遊, 從而振興勉縣經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