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7

妥靈宮

妥靈宮建於曹魏時期, 位於今洛陽市老城區文明街東端與四眼井街交叉處, 距洛陽文廟不足200, 廟前有新建的關公像。原來關羽死後, 其首(靈)曾妥寄於此而得名。歷史上, 妥靈宮屢毀屢建, 最後成了文明街小學家屬院。
在洛陽文廟附近的關公像, 後面有幾間破敗不堪的老房子, 各房子內幾乎空徒四壁, 推開小院門, 一塊文管部門所立的石碑上赫然顯示著幾個字「妥靈宮」, 是當年關林首級被東吳送到洛陽時被曹操臨時安放到這裏, 隨後送到洛陽南部厚葬, 現關公像的位置以前是個大殿, 後面僅剩下幾座小房子了。

這兩個小院幾間老房子, 除了文物碑外沒有發現其它更能了解妥靈宮歷史的東西, 一間相對完整的屋子門窗緊閉上著鎖無法進入。在老房子的後面有一口井, 目測深達五六米, 直徑二、三米。井上有新刻的四個孔的方型石板, 這就是新修的四眼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 曹操在洛陽, 孫權遣使者請求曹操發兵共擊蜀將關羽於荊州。曹操誓師南征, 未到荊州, 而關羽已敗。次年春正月, 曹操還於洛陽, 孫權遣使送來關羽首級。曹操將武庫的一座院落設為祭堂, 大祭之後, 以王禮葬之於洛陽南郊。而祭堂則改稱為壽亭侯祠, 因為關羽的爵位是壽亭侯。壽亭侯祠, 又被稱為關公廟。該廟歷代重修, 先後被稱為武安王廟、關帝廟, 清乾隆皇帝定名為妥靈宮。妥靈宮是最早的關公祭祀建築群, 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帝廟」。根據妥靈宮現存碑文記載, 妥靈宮坐東朝西, 原建築規模由山門、義勇殿、拜殿、武安殿、配殿、廊房等組成。

自漢以後, 妥靈宮屢毀屢建, 歷經千年風雨。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 李自成義軍攻入洛陽城後, 與原駐守鐘鼓樓的明軍20餘人, 在妥靈宮雙方進行了激烈拼殺, 明軍全部陣亡, 義軍放火焚燒了妥靈宮。清朝順治、康熙年間, 在關帝廟舊址建了三組建築, 分別是關帝廟、奎光閣、元帝廟, 並在奎光閣設奎光書院, 其大致佈局在乾隆十年《洛陽縣誌》所載《金元洛陽城池圖》中一目了然。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 乾隆皇帝南巡洛陽, 到關帝廟祭拜了關公, 並下詔以關帝廟、奎光閣、元帝廟為基礎, 建立專祭關公的廟宇, 定名為「妥靈宮」, 並親書匾額。歷時一年, 妥靈宮建成, 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包括山門、義勇殿、舞殿、武安殿、配殿、茶室(伽藍殿)、廊房等建築。

民國初年, 妥靈宮香火鼎盛, 每年妥靈宮廟會規模盛大。特別是吳佩孚駐洛期間, 每年都在這裏主祭關公, 妥靈宮廟會更為著名。 1927, 馮玉祥下令將妥靈宮的道士驅散, 塑像砸碎。妥靈宮也被徵為公用。 19323, 國民黨《河洛日報》創辦, 該社遷入妥靈宮, 並在這裏建立了印刷所。其大門上還題有於右任「河洛日報」磚匾。

1931, 國民政府在此成立了洛陽縣民眾教育館;1937, 中共黨支部在民眾教育館成立;1946, 中央通訊社洛陽辦事處, 又在妥靈宮後大殿設辦公處, 1948年年初停辦。洛陽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 妥靈宮成了文明街小學東院, 一些古建築也相繼被拆除改建為教工宿舍。文革期間妥靈宮外悟世碑被砸毀。如今, 妥靈宮僅存前大殿三間(後修)、石碑一通及後大殿石砌高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