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王祥履墓


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王祥, 以孝名垂青史, 感動天下, 豈不知王祥不僅是大孝子還是大清官。王祥曾經在今天的徐州市睢寧縣(古稱睢陵)做官, 睢寧城南餘莊東頭, 解放後還有一座土墳, 墳前石碑上刻著“王祥履墓”。睢陵更是王祥的封邑之地。
延康元年(220年), 泰山太守呂虔出任徐州刺史。不久後便召王祥任州別駕, 他堅決辭讓不到任, 經王覽勸說, 並為他準備了牛車, 王祥這才應召。王祥到任後, 呂虔就把州政都委託給他。當時盜寇四處橫行, 王祥率領並鼓勵士兵, 討伐盜寇, 將其一一擊破, 州內因而清靜無事, 政令教化也推行無阻。當時百姓編歌唱道:“海沂之康, 實賴王祥。邦國不空, 別駕之功。”

傳說王祥出任睢寧期間, 為官清正廉明, 對縣內不孝之徒, 尤其深惡痛絕。大堂兩邊懸掛他親筆手書的一幅對聯, 上句是“萬物親為本”, 下句是“百行孝當先”, 大堂門額的橫批寫“治縣以孝”, 以此教育屬下及黎民百姓。審理獄訟遇有凌辱父母的案情, 王祥均嚴加追究。後來王祥調職洛陽, 百姓自動捐銀五百兩, 由三老及地方小吏在城南玉皇閣前動工興建王公廟以便四時祭享。王祥聞聽, 立即從京都派專人捎書一封說:“睢寧地瘠民貧, 下官未解百姓於倒懸, 非但無功, 且有過焉, 若再興建廟宇, 下官無地自容矣!敢違我意者, 下官將責令地方嚴辦!”三老和地方小吏只好將王祥在睢陵時穿過的二隻青布靴埋在玉皇閣前, 培土成墳, 刻石勒碑,名曰“王祥履墓”, 周圍種植松柏永作紀念。到後來西晉建立, 王祥為太保, 進封睢陵公, 睢陵便是王祥的食邑。

王祥履墓在睢陵城東南里許。明清時代, 多次重修, 後來被黃水淹滅。清康熙十二年, 睢寧知縣石之玖清明節憑弔王祥履墓後作詩—首:“百里棠陰涕淚中, 元公赤男古人同。鯉魚山下冰猶暖, 仙掌台前土尚紅。未是西歸還只履, 但如昇去墮鳥弓。真卿葬日唯空櫬, 那得云縑貯夜宮。”

亦有說在康熙五十三(1713)年, 廣西桂林人劉如晏來任睢寧知縣, 就職不久, 發現縣內一些家庭親人之間, 常因故爭吵不休甚而骨肉相殘, 還有的投訴公門,訴狀“紛若庭下”。他翻閱睢寧舊志, 發現縣誌中有王祥履墓的記載:王祥, 字修徵, 東漢末年瑯琊臨沂人, 其曾孫就是蜚聲古今的書聖王羲之。王祥以“孝”著稱, 歷仕漢魏晉三朝, 初為徐州別駕, 晚年辭官, 晉武帝司馬炎封他為睢陵公, 泰始五年(公元269)卒。睢人慕其德, 在城南二里許建有王祥履墓。時有記述:“睢為公食邑, 固當俎豆不祧。”明穆宗隆慶年間, 巡按禦使王友賢(山西呂梁中陽縣龐涓寨人, 明嘉靖三十八年巳未科進士)立碑以紀, 後為黃河淤沒。康熙初睢寧縣教諭孫大經、縣尉繆振稷復立新碑。康熙三十六年, 睢寧教諭李業瑞又立王祥祠於城隍西。劉如晏按圖索驥, 親往觀之。原址已無墓而有碑, 公在碑前佇立沉思:前人因何為王祥一履建墓, 何示於後人?歷經二千年仍代代相傳, 是何原因?當時, 王祥食邑睢陵, 他的孝行, 使他得到了當時人們的愛戴, 因愛其人, 而寶其物, 即使微如一履, 也建墓珍藏, 表明當時王祥施政於教,人們能夠遵守不失, 而不會有逆理亂常之事。孟子曰:“君子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孝, 是王祥所遺存, 而尊奉者睢陵, 則是王祥施政之邑, 睢寧先人建立此墓, 是要向後人表達一個願望, 即讓王祥的“孝”永留睢寧, 代代相傳, 世世不忘。想到此, 劉侯恍然頓悟該如何做, 他“爰以節衣縮食之餘, 買磚建墓”, 將墓前荒地開墾成五十畝熟地, 充作祠堂祭田, 命人看守, 所得收入, 除供祀春秋兩祭外, 還用於修祠修墓, 以確保這座已存世約二千年的睢寧王祥履墓傳之久遠。王祥履墓曾為睢寧八景之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