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0

廉石

漢末三國時期, 鬱林郡太守陸績任滿東歸, 行裝簡樸, 船輕不壓浪, 起航前便在鬱江邊取石壓穩。至吳, 棄於婁門。明代建亭覆蓋, 題名為「廉石」。新中國成立後, 周恩來總理聽聞廉石的故事, 指示當地政府「對這塊石頭, 要妥善保存, 並發揮作用」。廉石現存蘇州文廟, 是蘇州著名古蹟之一。


“廉石”不過兩米四五十高, 厚約六七十厘米, 不足二米寬, 極為普通的花崗石岩。石上鐫刻有兩個斗大隸書字廉石”, 紅色鑲嵌。另有落款:弘治九年歲在5丙辰夏六月吉旦賜進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隸蘇松常府監察史河南胙城樊祉立。據記載:東漢末年, 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有一讀書人陸績(187- 219年), 字公紀, 是一位博學多才之士, 通天文、曆算、曾著有《渾天圖》, 並著有《易》, 有撰《太玄經註》。後放任外鄉為官, 官至鬱州(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博學多才, 且為人正直, 為官清廉, 深得當地百姓稱讚。陸績為官多年, 職位也不低, 卻是正直不阿, 兩袖清風。待到鬱州任期滿, 卸任回歸故土吳郡時, 除簡單行裝和數箱書外, 竟然並無東西可帶, 以至於因船輕不勝浪, 難以入海航行。不得已之間, 陸績讓人隨意搬去一塊石頭鎮壓於船, 這才得以起航, 且平安渡海返回吳郡。


陸績家是住在臨頓裡(婁門內護國寺就是他故居遺址)他回到蘇州便把這塊石頭放置在家中的庭院裡, 留作紀念, 因它是鬱林郡帶回來的, 所以就命名為鬱林石。陸績返鄉不久, 32歲年紀就去世了。但這塊鎮船石的故事, 一直為人們所傳頌。世紀滄桑, 相傳到了明朝, 陸績的故居早已變為民居, 鬱林石因年代久遠已深深陷入泥土中。至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察禦使樊祉來蘇視察, 在陸績故居看到鬱林石, 覺得很有教育意義, 便下令移置城中察院場建亭保護, 親自提名廉石” , 以為紀念。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蘇州府陳鵬年巡撫同樣十分仰慕陸績的清廉, 又將廉石移至蘇州府學(蘇州文廟)之內, 作為為官清廉的楷模, 供時人和後人觀瞻。周恩來總理在世時, 廉石的故事後, 曾對當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這塊石頭。一塊極普通的石頭, 跨海過江, 幾乎經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 其間又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歲月風雲和歷史變遷, 至今仍完好無損的屹立在世。歷年來, 中央、省、市領導人來參觀孔廟時, 一看到廉石就留影紀念, 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所以說這塊廉石對當前清政廉政建設具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