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7

步騭、步闡故城

在黃龍元年(229年), 東吳孫權任步騭都督西陵(今宜昌), 步騭便開始在宜昌築城;而在東吳鳳凰元年(272年), 步騭的兒子步闡也受任都督西陵, 步闡又在宜昌另築新城, 史稱步闡壘, 孫皓鳳皇元年步闡據此城降晉。


唐代貞觀九年, 州縣治所由下牢溪移到步闡壘。在酈道元的《水經註》中是有個說法, 步闡壘在葛洲壩上。但葛洲壩在興建水利樞紐工程時被全部挖除, 卻連半點步闡故城的遺址都未發現。在《東湖縣志》中也有個說法, 稱夷陵(宜昌古稱)城西北五里的赤磯為步闡故城, 方位大致在今沿江大道與石字嶺路交會處稍上的三江中, 說步闡故城在赤磯之上顯然是不可能的, 在今長江三江中的一塊礁石上豈能築起一座軍壘?

在楊守敬、熊會貞所著《水經注疏》中, 熊會貞有這樣一段記載, 郭洲在東湖縣西北三里。非古郭洲也。古郭洲為今東湖縣治。”“步闡壘亦稱步闡故城, 即今東湖縣治。這就是說, 市區曾有兩個郭洲壩, 一個是古郭洲壩, 一個是郭洲壩即今葛洲壩。古郭洲壩在明清夷陵古城即東湖縣城處。而步闡壘在古郭洲壩上, 不在今葛洲壩上。

三國時吳鳳凰元年(272年)九月西陵督步闡降晉, 鎮軍大將軍陸抗奉命平叛步闡。當時, 陸抗是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 從西、南、北三面對步闡城進行圍阻的。北面設圍在《三國志陸抗傳》中有記載, 更築嚴圍, 自赤溪至故市。《通鑑》註釋中解釋故市時說, 步闡父親步騭在都督宜昌時築有城邑。因這裡已成為百姓居住之地, 所以步闡就在附近另築新城, 於是步騭所築之城就被稱為故市。這說明步氏父子兩城是南北相鄰的, 都處於赤溪下游, 《東湖縣志》載赤溪在州北門外三里, 清代雷思霈有詩曰:北門三里赤溪流,百裡青溪千仞秋.我欲往來二溪上,青溪騎馬赤溪舟。在《東湖縣志山川圖》中標明赤溪自東北至西南流入三江。這準確地標明了赤溪的方位和與州縣治所間的距離, 表明赤溪是州縣城北的天然屏障。赤溪入長江口的方位大致在今沿江大道18號葛洲壩集團職工宿舍大院處,對岸正是位於西壩島上的葛電賓館,朝沿江大道上游方向走20米是葛洲壩人民法院處, 再前行370米便與石字嶺路交匯, 此路正與鎮鏡山北麓相對。再朝沿江大道稍往前行, 便至古赤磯處。由此可見, 赤溪在赤磯下游, 彼此相距也不遠。步騭故城在赤溪以南、步闡故城在以北。而陸抗北面對步闡城設圍, 就是經過赤溪進入步騭故城實現的。


《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北分冊》記載, 1970年在市中心區明清夷陵古城城基環城北路發掘出三國時期的吳墓。這說明三國時期今環城北路以北不遠的地帶即現西陵二路一帶有吳人活動。通過這些考證調查, 步騭故城應該在樵湖嶺一線以西、現三江大橋以北至赤溪以南之間的範圍內。而步闡壘則在樵湖嶺一線以西、現市一中(西陵二路)以北至三江大橋以南之間的範圍內。隨著步闡壘的興建, 加快了市區先民向明清夷陵古城即東湖縣治遷徙的步伐, 也為唐代貞觀九年州縣治所遷於此地創造了條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