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道, 中國歷史上地名。據《資治通鑒》注釋中的說法, 就是“從此道可至華容也”。這裏所說的華容, 當然是指華容縣城。其實當年的華容道也就是華容縣城以東, 監利縣以北的雲夢澤一帶, 是一片滿佈湖泊泥濘的沼澤, 當年赤壁戰爭中曹軍就是從烏林逃入華容縣界後向華容縣城逃跑, 小說卻把平地寫成峽穀, 還有密林可供埋伏。古華容縣城在現監利縣城以北約60里的周老咀附近。而古道約在今監利縣汴河鄉至毛市鎮一帶。在古道入口處汴河鄉太平橋旁立有一石碑, 上刻“華容古道”四字。監利縣是今日魚米之鄉, 華容道已不可見, 現在是舖上瀝青的現代化公路, 不再泥濘難走。
三國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多少英雄多少事,到底在今時今日還留下什麼痕跡?大家對三國時代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小說和民間各個傳說中?到底史實情況是怎樣的? 整理,搜集,轉載有關三國的資料,不同人士的親訪見證,就在今日,讓我們尋找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
20151125
20151123
20151119
張燕墓
張燕墓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張燕, 本姓褚, 生卒年不詳, 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 ,
東漢末黑山軍首領。張燕剽捍,
敏捷過人, 軍中稱為“飛燕”。靈帝時, 張燕被召降, 封為中郎將。官渡之戰時投降曹操, 被任命為平北將軍, 封安國亭侯。死後其子張方襲爵。
臧洪墓
東漢東郡太守臧洪之堌堆在孟窪遺址東北部, 最高點9.5米 , 占地約六千平方米 , 三合土築成, 夯土痕跡層次甚清。孟窪遺址位於莘縣朝城鎮西孟莊村北, 因遺址為一盆地, 比四周低0.6~1米 ,
又在孟莊村轄區, 故稱其為“孟窪遺址”。遺址占地約180公頃 , 低於四周1米 。表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灰坑及宋、元時瓷片。1974、1978、1979年曾先後出土5件漢代灰色陶罐, 1985年出土1件唐三彩道士。清代《朝城縣誌》稱此台乃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之處。為2006年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1118
靈霄山
靈霄山, 又名淩霄山、中岩山, 位於邢臺市邢臺縣北部山區與內丘縣相鄰之地, 距邢臺市區35公里 , 主峰海拔1089米 , 黃巾軍寨遺址位於靈霄山中段,
是太平道的發源地, 黃巾軍的大本營。東漢末年, 邢臺巨鹿人張角在靈霄山創立“太平道”, 聚義四方英雄豪傑, 懲治貪官汙吏, 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東漢地主階級統治。山上至今還遺有當年黃巾軍的點將台、練兵場、石梯、寨子門、寨牆、水牢、營址、地道、八角亭等, 另外建于宋代的淩霄寺至今香火旺盛。
白馬塚
白馬景區位於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東北角, 是目前東湖風景區中一個沒有完全開發出來的景區。白馬區水面遼闊, 蘆荻連綿, 大小水洲漁舍儼然。光是湯菱湖, 水面面積就有5.081平方公里。東湖內的白馬景區因白馬洲而得名。此洲四面環水, 與小龜山、飛峨山隔岸相對。洲西有魯肅的白馬塚。相傳三國赤壁之戰, 魯肅以吳國贊軍校尉之職, 助周瑜破曹後, 轉回夏口時, 騎白馬過洲, 馬隱泥中而死, 葬馬於洲, 稱白馬洲, 也稱隱馬洲。
20151115
張魯女墓
張魯女墓, 亦名女郎祠, 又名女郎廟。在勉縣東南約10公里 處的溫泉鎮光明村的觀子山(又名女郎山)頂上, 舊有祠廟三十餘間及塑像、磚塔、碑褐等文物。
張魯女, 歷史上未有其名, 民間相傳叫琪瑛, 但又或琪瑛為字, 總之一般稱呼張魯女為張琪瑛。張琪瑛(公元195年-217年) , 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省豐縣)。她的曾祖父張陵是西漢留侯張良後人、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 她的父親是東漢末年割據漢中的軍閥張魯。張琪瑛繼承家說, 是五斗米教的傳人。
20151113
報恩寺塔
報恩寺塔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報恩寺內, 俗稱北寺塔, 是樓閣式塔, 磚木結構。有「吳中第一古剎」的稱號。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三國東吳赤烏年間, 孫權為報答母親吳太夫人的養育之恩, 建「通玄寺」。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年)建十一層塔。唐開元二十六年(734年), 通玄寺易名「開元寺」。後唐同光三年, 吳越王錢鏐另建開元寺於盤門瑞光塔旁, 北周顯德年間, 錢鏐移支硎山報恩寺額於原開元寺址, 從此定名為報恩寺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 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年)在宋金戰中複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塔, 磚身木簷,
高76米, 底層飛簷四出, 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築於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 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 成為大街的對景。曾經長期是蘇州最高的建築物。
20151111
陳琳故宅遺址
陳琳故宅遺址:據史料記載, “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出生於射陽鎮, 死後也歸葬於射陽。為紀念這位大文學家, 射陽父老在其故宅上修建了紀念祠。後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現“陳琳故宅遺址”為清末所建, 佔地面積750平方米, 建築面積502平方米。
陳琳墓
現普遍認為陳琳墓在鹽城。鹽城有大縱湖, 位於鹽都區大縱湖鎮。當地人說,
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臥冰求鯉處、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之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教書館等, 均在湖畔。還說陳琳祖籍即在大縱湖鎮, 葬處為古射陽堤畔射陽村, 在今流均溝西四里, 並說發現過陳琳的墓穴。明萬曆年間, 鹽城縣知縣楊瑞雲有祭墓詩文。目前大縱湖已發展成綜合旅遊區, 陳琳墓位於區內七子島上。
20151109
汝南古城村
《三國演義》裡張飛與關羽等人古城相聚的古城是指豫州州治汝南, 這座古城在今河南省汝寧市驛城區南10公里處古城鄉古城村, 京廣鐵路東側。古城遺址在古城村東北60米 處。考古調查證實, 該城實系春秋戰國時遺址。今城牆、護城河等均已盪爲平地, 地表已沒有任何遺蹟。
20151108
鐵甕城
鐵甕城, 又名京(京口)城、子城。最早的、也是比較權威的記載, 是南朝顧野王在《輿地志》這本書中敍述:“吳大帝孫權所築, 周回六百三十步, 開南、西二門, 內外皆固以磚壁。”雖然簡單, 但城的基本要素大致都交待清楚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 孫權將政權中心從吳(蘇州)遷至京城(今鎮江), 是年發生赤壁之戰。雖然其時孫權尚未稱王, 但鐵甕城實際上已具備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詩中就曾以“半面煙嵐雄北固, 一方形勢控東吳”來形容鐵甕城的雄險。2013年5月, 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露寺
甘露寺坐落在江蘇省鎮江市的北固山, 三國時, 劉備來甘露寺招親, 當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濱, 水天開闊, 風景壯美, 不禁讚歎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孫劉聯姻往事千年,
不論是人以物傳世, 還是物以人揚名, 孫劉聯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濃墨重彩。
20151105
關三小姐墓
關三小姐墓位於澄江縣右所鎮舊城村委會舊城村金蓮山, 距縣城約3公里, 距撫仙湖北岸約3公里, 是地處壩子東面群山邊緣處一個延伸出平壩中、突出孤立的圓形小山包。 據《道光澄江府志》記載:“漢李蔚夫人關氏墓, 在城東三里金蓮山坳碑墓尚存”。 據當地老人們回憶, 過去墓尾還有一副墓聯雲:“有骨人間藏,
萬古香馨金蓮土, 隨君天上去, 一家同住鬥牛宮。”這塚墓就是蜀漢興亭侯、澄江人李恢之子李遺與漢壽亭侯關羽的三女兒關銀屏結為夫妻, 他們死後, 家鄉人民為他倆建立的合葬墓, 但民間一直只稱關三小姐墓。
鮑三娘墓
在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處的白龍江畔的曲回壩, 有一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塚(傳為關索之妻), 南北長21米, 東西長19米, 塚頂高為4米, 是被盜後的殘墓, 墓碑殘存, 字跡依稀可辨, 為“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民國3年, 法國人色加蘭和拉底格以考古名義發掘, 盜走額骨及漢代畫像磚, 如車馬、富貴磚等, 複立石碑。墓塚今仍保存完好。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96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51103
闞澤墓(蘇州)
闞澤墓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洞庭西山境內鳳凰山禹期峰(前灣山)東麓, 有一座傳說是闞澤舍家為刹的文化寺。寺門前原也有闞澤墓, 俗稱將軍墳。但墓在“文革”中被毀。禹期峰, 即禹期村以東到前灣村之間, 又稱前灣山, 山頂主峰俗稱鳥峰。
20151102
闞澤墓(湖州)
闞澤墓在德清縣境內。南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四引晉張玄之《吳興山墟名》稱:“敢三山者, 以其三峰在敢村, 南則吳丞相闞澤所居也。”清康熙《德清縣誌》:“敢山舊名澉三山, 山墟有敢村, 故名。三山聯絡, 曰敢山, 曰龍山, 曰鳳山。或曰, 昔吳丞相闞澤居此。敢當作闞, 後人音訛。”綜合歷代方志記載, 闞澤曾寓居吳興郡永安縣(今德清縣境), 吳赤烏六年(243)卒後卜葬於縣境三山之陽。村人感勉, 遂稱三山為闞山(後簡闞為敢, 因三山都被溪水環繞, 明代以來又加水旁成澉, 訛作澉山、澉三山, 亦間作敢山, 實誤。), 也就是今德清縣幹山鄉(現已併入鐘管鎮)幹山村境內的幹山(1969年以後又簡澉為幹), 實指相互聯絡的三座小山:西面幹山, 高132米 ;中間鳳山, 高70米 ;東面龍山, 高100米 。(當地村民則習稱東側蜿蜒起伏者為龍山, 西側秀麗挺拔者為鳳山, 居中者為幹山。)闞澤墓就位於闞山南麓向陽的山坡上, 地穴磚室砌築。墓址背倚山峰, 南臨小漾, 下有石拱橋, 名為鳳凰橋。可惜後來毀於大躍進時期, 磚石皆被移作它用。另據記載, 闞山山南曾有祭祀闞澤的闞山廟, 當即所傳其舊居之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