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

孫策墓(蘇州)

孫策墓現在位於今江蘇省蘇州盤門外染絲廠內, 也就是今天的內馬路北段西側。當地人稱孫將軍墳、孫策墳、孫王墳。其楣石於解放後發掘出土, 雖經歲月剝蝕, 仍可分辨出正面浮雕的龍、虎、人等形象。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記載:南門路墓群(南門路94號第一絲廠內·東漢)俗稱孫王墳。自唐陸廣微《吳地記》至民國年《吳縣誌》均記載為東漢孫堅(155-192)暨夫人及長子三策(175-200)之墓, 北宋政和六年(1116)曾被盜。1921年吳中保墓會會長吳蔭培重立墓碑, 上面寫有漢破虜將軍孫堅、吳夫人、子討逆將軍孫策墓”, 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需要交代一下的是, 蘇州的孫策墓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盜, 西晉時, 當地官員謝詢上表朝廷, “為孫氏二君置守望塚五人”, 進行保護。但到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 當地村民盜了孫王墓, 挖出的墓磚側面有銘文, 上有“萬歲永藏”四個篆字。另外, “得金玉奇器甚多”, 有銀盃子、金搔頭、金X臂、瓦薰爐等, 那銀盃剛出土時, 花紋仍亮閃閃的, 但很快就風化變成了土;那薰爐裏還存有灰炭。很快事發, 當地官員趕緊讓人先把盜洞填埋起來。有一塊碑石, 斷缺不全, 僅余“中平年”三字。參與盜墓的村民都被逮到了, 贓物被收繳, 但那些寶物全讓一個叫朱勖的權臣貪了。此事在宋人滕宬《孫王墓記》及明人盧熊《孫王墓辯》中都有記述。

除了被盜, 孫策墓還自然塌陷過。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 一場秋雨導致墳塌陷了, 露出了一個大洞, 隧道中有一塊石刻, 上刻“大吳長沙桓王之墓赤烏三年”12個字, 隸書。當時的知府沈揆接報後, “亟命掩塞, 仍立石表其所。”直到明朝正德年間, 明黃省曾《吳風錄》中有載「孫王墳」再次被盜賊光顧。

到近代《蘇州市志》記述:孫堅、孫策墓, 俗稱孫王墳, 南門路蘇州第一絲廠內。為南北60、東西50、高5的橢圓形土墩。19813月因建設需要, 經申報同意, 由蘇州博物館發掘清理, 共發現東漢晚期墓3座、南朝墓2, 均為磚室墓, 頂已殘破。19813月因第一絲廠擴建廠房建設需要, 經申報蘇州市政府同意, 由蘇州博物館發掘清理, 其中一座東漢墓較大, 被認為是孫策墓, 那時候孫策墓的墓門還在, 是凸字形雙室磚墓, 全長4.85, 2.1。有甬道、石門, 門楣雕刻青龍、白虎和羽人畫像, 前室置有石供案。後室葬具已朽。早年被盜, 僅出土釉陶五聯罐等. 現收藏在蘇州博物館。西側一墓將東漢大墓後室墓壁打破大半, 說明東漢墓早在南朝時期就已遭破壞。南朝墓均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 2.35, 1.25左右, 葬具已朽, 屍骨無存。出土青瓷罐、雞首壺、碗等10餘件。由於出土實物資料不多, 是否為孫堅、孫策墓尚無定論, 有待進一步探討。

不過, 近年又有新說法, 孫策可能另葬他地。1986, 在安徽省馬鞍市郊雨山鄉發現的當地人稱“獨有墩”的三國時期墓葬, 推測是孫策的“桓王陵”。理由之一是, 此墓的規制等級很高, 排除下來, 只有孫策的身份可以享用, 且與孫策去世的年代相近。除了蘇州、安徽境內有孫策墓外, 在孫策老家浙江富陽, 也有一座孫策墓, 稱為“桓王陵”。但筆者推測, 此可能是紀念性質的衣冠塚, 不會是孫策的真身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