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鄂州西山

鄂州西山, 古稱樊山, 因在吳王古都──今湖北鄂州市區之西, 故名西山。 西山位於長江中游南岸, 距華中大都市武漢 68 公里。北臨長江, 與黃州赤壁相望;南瀕洋瀾湖, 同萬頃碧波相連;東接繁華的鬧市;西枕玉帶縈回的百里樊川, 襟江帶湖, 拔地而起。西山一脈九曲, 九峰六穀, 重巒疊嶂, 松柏蔽空。翠壑丹崖, 飛瀑漱玉。全山東西長約 1.6 公里, 南北寬約 1.2 公里, 主峰 170 , 總面積 4000 多畝。山上六條穀澗, 串連七泉、三池、一湖和兩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質優良, 終年不竭。


西山歷史悠久, 名勝古跡眾多。西山留下了三國吳王孫權治國, 晉代高僧慧遠參禪以及抗金名將岳飛和歷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陸游、彭玉麟、張之洞等人在這裏講經佈道、習武修文、遊獵宴飲、避暑隱居的諸多蹤跡。有的成為千古勝跡, 令人景仰。西山集雄險秀幽奇曠於一身, 是不可多得的江南名山, 湖北省首批四大風景區之一。西山昔有楚門東戶之譽, 古都明珠之稱。主峰石門山海拔170, 全山植被覆蓋率達98%, 滿山蒼翠氣候宜人, 歷代譽為流覽勝地。

吳王避暑宮
是吳王孫權在西山避暑讀書的行宮, 始建於公元 221 —— 229 年之間。昔日吳王避暑宮, 三分割據各稱雄”, “豈是英雄真避暑, 遙看赤壁好鏖兵”, 這些詩句道出了避暑宮內外的運籌玄機。這裏松蔭鋪地, 山泉潺潺, 氣溫比城區要低 2 — 3, 歷來被稱為武昌城中的清涼福地。東晉太元年間(公元376— 396年), 高僧慧遠看中這塊風水寶地, 將避暑宮故基辟為西山寺。 20 世紀 90 年代只保留避暑宮一間側殿, 人稱避暑殿。1999 年吳王避暑宮遷址椅子山頂重建, 成為西山又一個新風景區, 有避暑宮、讀書堂、議政殿、武昌樓等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築群, 總占地面積 80 餘畝。

武昌樓西枕玉帶縈回的百里樊川, 襟江帶湖, 拔地而起。往北俯瞰, 萬里長江, 滾滾而來, 滾滾而去, 隔江對峙的黃州赤壁遙遙依稀可見;依欄南眺, 一脈九曲, 九峰六穀, 重巒疊嶂, 松柏蔽空, 吳王孫權治國、晉代高僧慧遠參禪以及抗金名將岳飛和歷代名士在這裏講經佈道、習武修文、遊獵宴飲、避暑隱居的諸多蹤跡掩沒其中;臨東俯視, 遷建的避暑殿、讀書堂、議政殿等樓臺庭院掩映在花木叢中, 遠接繁華的鬧市。登樓遠眺, 煙籠霧罩, 水波流轉, 山綠如黛, 山水、竹木、樓閣由濃到淡, 由清晰到朦朧, 構成了一幅恬適清談的水墨畫, 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古靈泉寺
又名西山寺”, 是東晉太元年間高僧慧遠所建, 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寺中有一堂(文殊師利堂)、三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六殿(天王殿、拜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武聖殿、念佛殿)。殿堂為磚木結構, 蓮花斗拱, 飛簷射脊, 紅椽彩廳, 金碧輝煌。大雄寶殿內, 數十尊羅漢菩薩或坐或臥、或動或靜, 造形精巧, 惟妙惟肖。

松風閣
在西山古靈泉寺附近, 海拔160多米, 古稱樊山, 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後在宋徽宗崇甯元年(1102)九月, 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 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 在此過夜, 聽松濤而成韻, 作了「松風閣」這首詩,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 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 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蕩, 長波大撇, 提頓起伏, 一波三折, 意韻十足, 不減遒逸《蘭亭》, 直逼顏氏《祭侄》, 堪稱行書之精品。至此此亭閣命名為松風閣。
九曲亭
在西山南麓的九曲嶺上, 羊腸九曲之義, 命名九曲亭。九曲亭始建於三國時期, 後來荒廢。宋人蘇軾謫居黃州, 過江興攀西山, 覓得故址, 擴地重修。九曲亭內黃屏紅柱, 屏壁正反兩面, 分別書有蘇軾的《武昌西山》詩和蘇轍的《武昌九曲亭記》。

此外, 西山庵、松風閣、翠景園、秀園、試劍石、即位壇、退谷、石門開、龐統讀書處等景觀, 也一定會給遊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記憶。如今的西山,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雨露陽光, 顯得更加俊秀、更加蒼翠、更加清新, 將其獨有的美麗和魅力奉獻給廣大遊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