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7

顧雍墓

顧雍墓位於小王山南坡。小王山名稱的來歷, 有一說法:漢武帝元鼎五年(西元前112年), 顧貴征伐其他叛漢越人部族有功, 受漢封為吳侯, 亦稱姑蘇王”, 並葬於此山。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王侯, 將山名為小王山。自此, 小王山也就成為顧氏家族墓地。顧姓祖宗, 在漢代前赴後繼, 直到東漢末年, 至三國, 顧雍才把顧姓再次揚名天下。因此, 有許多江南顧姓宗族都把顧雍認為是一世祖。


民國十七年(1928年), 李根源尋得顧雍墓, 拍了照片, 還繪製了三賢圖”, 並在《松海》中寫道, “此墓距吾母兆域才五十丈, 逾嶺即是, 且有墓碣可認”, 李根源重修了顧墓, 並在墓前親書摩崖石刻, 刻石紀之, 已告來者。顧氏墓園位於李根源墓附近, 後人顧毓秀已經立碑, 但周邊新墓很多, 雜草叢生。墓碑上與顧雍刻在一處的梁建安令顧烜為中國錢幣創始人, 是世界公認的錢幣學鼻祖, 1987年第一期《中國錢幣》曾披露了顧烜之墓在蘇州發現的消息。而他在與顧氏後人交往中也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顧毓秀著《行雲流水》中證實, 1928當時江蘇各地顧氏年長的曾往蘇州祭掃, (指顧毓秀先生)的伯父康伯先生曾往參加。”1947, 顧毓秀寫姑蘇訪穹窿中提到, 當時顧墓前所立的即李根源於1928年發現的嘉慶原碑。19866月顧毓秀先生偕三弟一泉、長子慰連再次到小王山掃墓, 當時在該墓地, “碑已不見墓址甚大, 仍可辨認。照相留念1987年顧毓秀親書碑文, 在墓前加立墓碑二塊, 與重立的清嘉慶原文碑並立, 形成現今顧墓前並列三塊墓碑的現狀。過去多年間, 顧氏後人呼籲保護顧雍墓的聲音從未間斷過。但經過專家考察, 五十丈換算成米, 當是165, 而現在的顧墓, 與李母墓相距不足百米, 也就是三十丈, 這應該不是原來的顧雍墓。

現在的顧氏墓園到底是不是三國東吳丞相顧雍的古墓?雖然不乏史料記載, 然而要確診卻必須獲得可靠依據。蘇州市與吳中區文物部門組織了由墓葬、碑刻、史料等各領域的考古專家前往考證。進入穹窿山景區, 往小王山方向, 在兩旁香樟樹的綠陰籠罩下, 順著一條鄉間小道往裏走, 曲徑通幽處, 繞過一片新墳墓地後便是顧雍墓的現址。蘇州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丁金龍是蘇州古墓葬方面的資深考古專家, 先看出了端倪:古代墓葬都有不同的規格標準, 三國時期的墓葬也有特定的特徵, 然而曾位居宰相的顧雍墓卻為何如此簡陋”?蘇州碑刻博物館的專家也把目光聚焦在三塊古碑上:三塊古碑明顯是現代的痕跡, 特別是中間號稱嘉慶原碑的字體並不工整, 有明顯歪曲的跡象, 形跡十分可疑……古墓驗明正身需要科學依據, 專家們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現場一點點地尋找著可做支撐的依據。然而經過考證和隨後的反復論證, 最終專家組給出的三條意見”——墓址現狀與1928年保墓局三賢墓地形址特點以及同時期的古墓葬考古特徵不相符合; 沒有確鑿依據, 需要進一步考古挖掘以提供科學依據;現有史料均為晚清民國時期的記載, 語焉不詳, 不能確定墓址具體方位。因而最終結論是:要確定為文保單位依據不足。

土生土長的朱玉華曾經是藏書興奮村的團支部書記、黨支部書記。有著做工作記錄習慣的朱玉華至今還保存著一本泛黃的記事本——裏面清楚地記下了當年修建古墓的經過。1986629, 顧毓秀先生帶著弟弟和長子一行人驅車來到小王山, 3個小時的行程中朱玉華是全程陪同。顧毓秀先生特意到山上走了一圈, 就為了尋找顧家祖墓地。”“碑已不見墓址甚大, 198678, 朱玉華召集村上80歲以上老人開座談會, 試圖從老人的回憶裏尋找顧氏墓園的蛛絲馬跡。然而老人印象中曾經有墓道、有兵俑等十分氣勢的疑似遺址上已經佈滿了新的墓地。無奈, 他們只能往東移了四十米, 在一片空地上堆了一個土堆, 然後請人仿照資料記載刻了一塊嘉慶墓碑。隨後將這個墓園的照片通過上海的弟弟寄給顧毓秀。第二年, 顧毓秀又寄回了親書碑文, 當地又在墓前加立墓碑二塊, 與重立的清嘉慶原文碑並立, 形成現今顧墓前並列三塊墓碑的現狀。當年堆土時曾經留有舊照。曾任藏書文化站站長錢桂峰也證實了朱玉華的說法。

雖然現存的只是仿墓, 但是無論是史料記載還是李根源的考證都表明, 三國丞相顧雍就葬在小王山, 而顧雍墓到底處在何方?他們表示還將繼續努力通過科學論證求得真正的謎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