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8

吳王城遺址

吳王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在市南百子畈一帶, 是一東西長1100、南北寬500、總面積0.55平方公里的長方形古城。其城北臨長江, 南瀕南湖, 東倚虎頭山(今重型機器廠內), 西至濠口(吳王城護城河通長江口處, 故名濠口, 今新民街熊家巷處)。吳王城遺址是三國東吳都城。公元221, 孫權自公安來鄂, 不久, 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吳王稱號, 同年農曆八月開始營建吳王城。20133月由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王城遺址原為三國東吳都城。公元221, 孫權自公安來鄂, 不久, 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吳王稱號, 同年農曆八月開始營建吳王城。孫權又取以武而昌之意, 把鄂縣改名武昌”, 故名武昌城。

公元229年農曆四月, 孫權在此稱帝, 又名吳大帝城。同年九月, 孫權遷都建業(今南京), 派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守武昌, 成為東吳陪都(即西都)。
太元二年四月, 孫權卒, 大臣諸葛恪挾天子當政, 派人重修武昌宮殿, 準備還都武昌, 後因事變, 遷都未果。

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九月, 末帝孫皓徙都武昌, 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鎮建業, 武昌再度成為孫吳首都, 建業卻成陪都。東吳統治期間, 孫吳三建武昌宮, 二度建都武昌, 共歷時五十餘年, 至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終孫吳之世, 武昌均處於首都、陪都或稱西都的地位。吳王城遺址距今1700多年, 是三國六朝時期已經確知的、年代最早的古代都城遺址。

《元和郡縣誌》記:孫權故都城, 漢將灌嬰所築。《太平寰宇記》載:城有五門, 多以所向為名(即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其中西面多一門, 名為流津”, 流津城門直通吳王苑囿——江邊散花灘。宮城東有雞鳴闕。闕是武昌宮殿前面的高大建築物。建成高臺, 臺上起樓觀, 作為記錄官爵、功績和遠觀之用。宮城內有孫權稱帝時大會群臣的金鑾寶殿太極殿, 有舉行蔡祀、接見賓客的禮賓殿, 還有孫權起居的安樂宮等主要建築。在城的周圍設有多處軍事堡壘:城西的樊口戍, 占西山之利, 扼長江之險, 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千百隻戰船, 就是從樊口戍出發的。城對岸築有邾城, 派重兵把守, 以對付曹軍;城東西兩面的高山頂上, 都建有烽火臺, 以傳軍事情報。通常左右各一, 中間留有空缺, 故稱為。傳說吳王在宮城完工之後, 為了很快地把闕建成, 當夜有鬼怪神力相助建闕, 一夜之間至天亮雞鳴時即全部完工, 故名雞鳴闕。唐代詩人陳子昂《感遇詩》中雲:鬼工尚未可, 人力安能存, ”即指這一典故。這一故事, 至今鄂州民間廣為流傳。

吳王城南面現存夯土牆基一段, 60, 10, 4牆外是護城河, 現存一段, 名為濠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