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1

籌筆驛

廣元地處川陝交界, 古蜀道穿境而過, 不少關樓、驛站的故事傳說至今不衰。在朝天區, 就有一處籌筆驛, 相傳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師伐魏, 曾駐此籌劃軍事運籌帷幄而得名。與其他驛站相比, 籌筆驛在歷史上聲名較為顯赫, 其原因有二, 一是相傳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後出師表》正是撰寫於此;二是唐宋時期, 這裏曾是古蜀道上的重要驛站, 迎來送往之間, 不少文人墨客都留有關於這裏的詩文。


籌筆驛, 位於素有「秦蜀鎖鑰、川北門戶」的廣元市朝天區境內, 也是劍門蜀道的著名古驛。籌筆驛(又名朝天驛), 具體位置在今廣元市朝天區朝天鎮朝天村, 位於明月峽景區北門至朝天城區小中壩一帶。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館驛使壁記》記述, 唐時以首都長安為中心, 7條重要的放射狀的驛道, 通往全國各地, 而籌筆驛正好處在從長安到西南的金牛道上。 「籌筆」之名, 最早即見於中唐詩人陸暢詩《籌筆店江亭》九折岩邊下馬行, 江亭暫歇聽江聲。白云綠樹不關我, 枉與樵人樂一生。此後, 陸續出現了晚唐詩人杜牧、殷潛之、李商隱、薛逢、薛能、羅隱, 宋代詩人石延年、文彥博、張方平、文同、李新、陸遊、孫應時, 明代詩人傅振商, 清代詩人王士禎、李調元、張問陶等題詠籌筆驛的詩詞。此外, 籌筆驛還設有武侯祠堂, ()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 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裡經祠廟, 梁父吟成恨有餘。(宋)陸遊《籌筆驛》詩下題註:「有武侯祠堂」。 (宋)孫應時《題籌筆驛武侯祠》詩云:「北出當年此運籌, 悠然欹臥與神謀。三軍節制馴貔虎, 千里餱糧捷馬牛。漢業興亡惟我在, 蜀山重複遣人愁。驛前風景應如舊, 江水無情日夜流。」

金牛道循嘉陵江段的開闢, 是三國時蜀漢開發的一大創舉。而籌筆驛的存在及其史傳, 說明蜀漢丞相諸葛亮(字孔明)曾嘗試溯嘉陵江進兵漢中, 以縮短路程。
相傳諸葛亮出師伐魏, 曾駐此籌劃軍事運籌帷幄而得名。另外, 諸葛亮千古名篇《後出師表》也是在此地寫成的。 《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年), 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此時正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 為消除各方阻礙, 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 駐紮在籌筆驛的諸葛亮向後主劉禪獻上了《後出師表》 。時光荏苒, 曾經的籌筆驛如今已難覓實物遺存, 這也令其遺址到底在何處頗有爭議。明清古籍、地方史志多認為籌筆驛在原籌筆鄉今軍師村、籌筆驛即神宣驛。


不過, 近來, 據廣元文化學者粟舜成考究, 籌筆驛改名朝天驛, 源於唐明皇幸蜀的傳說。唐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的一天, 唐明皇為避「安史之亂」, 被迫遺棄了繁華的長安都城, 在一片哀怨聲中倉皇奔蜀, 晌午時分, 與接駕的文武百官會合在籌筆驛中。隨後人們將「籌筆」改名「朝天」, 意思就是「朝拜天子」。晉朝常璩撰《華陽國志》(劉琳校注)、清代歷史軍事地理學家顧祖禹的專著《讀史方輿紀要》、清代著名學者閻若璩的考據著作《尚書古文疏證》、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等古籍明確指出, 籌筆驛的具體位置當在朝天區朝天鎮朝天村一帶, 即朝天峽(明月峽)北門至朝天城區小中壩一帶。神宣驛即古籌筆驛之說, 屬於明代曹學佺、清代學者陶澍及民國《廣元縣誌》編修者的一種誤解。唐代時期, 官道金牛道並未經過朝天至陽平關一線, 也就不會經過今軍師村。二是在不少古籍文獻中, 對籌筆驛位置的記載都表明, 籌筆驛在古利州(今廣元)北40公里或45公里或49.5公里處, 而按現代朝天人從朝天驛出發沿金牛道路線經九折岩、朝天嶺、望云鋪、飛仙關至廣元將軍橋的測量, 朝天驛至廣元里程正是46.5公里, 古代驛站里程數規定不一, 但總的來看, 位置距離都吻合。三是籌筆驛即今朝天鎮軍師村之說, 很可能是今人根據近現代地名的臆測, 軍師村這一地名應是1956年修建寶成鐵路車站時, 用當地「軍師廟」命名了車站的名稱而來, 是近現代地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