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5

山河堰

山河堰位於漢中市漢台區北20公里的褒谷口, 因「褒水又名山河水」而名「山河堰」。山河堰是漢中地區有案可稽最早且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設施。往昔灌溉褒城、南鄭、城固三縣良田萬頃;今日滋潤漢台、勉縣、城固沃野千里。

褒河系漢江支流, 發源於秦嶺主峰太白山, 水量充沛。相傳西漢蕭何、曹參在上游的褒谷口上固之以木, 聚之以石, 築堰攔水, 就山濬川, 引水灌溉。故而, 民間又稱山河堰為「蕭曹堰」。昔日灌區民眾感念蕭何、曹參的功績而建立的「蕭曹祠」、「鄭鄴祠」(蕭何被封為酆侯、曹參被封為鄴侯)竟多達十餘處, 現多已改建為中小學校舍。

公元227-234, 諸葛亮北伐屯兵漢中, 習兵講武, 勸農耕織, 對山河堰「踵跡增築」, 使其發揮的經濟效益較前更為擴大。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 許逖任漢中知府, “疏濬舊堰, 採木石修之, 堰成, 歲大豐(《重刻漢中府志》)。南宋高宗時期, 漢中守將吳玠於1136(紹興六年)治廢堰, 營田六十莊, 計田八百五十四頃, 歲收二十五萬石, 以助軍儲(《宋史食貨志》)。《宋史楊政傳》載:紹興十年至二十七年(11401157, 政守漢中十八年, 六堰久壞, 失灌溉之利, 政為修復。”1166(乾道二年), 吳璘鎮守漢中時, “修復古堰, 溉田數千頃, 民甚便之(《宋史吳璘傳》)。1171(乾道七年), 吳拱發卒萬人助役, 盡修六堰, 浚大小渠六十五, 復見古蹟, 並用水工準法修定, 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餘畝。昔之瘠薄, 今為膏腴”(《宋史•河渠書》)。這是一次規模最大的整修, 開創了山河堰灌溉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明、清以來, 又多次復修加固。1942, 褒惠渠建成後, 山河諸堰盡納入褒惠渠灌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