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0

管寧墓(紅沙溝鎮)

關於管寧墓的位置, 有說在紅沙溝鎮柴埠山(赤埠)西南, 這主要是根據《水經註》等文獻記錄。


《三國志》有載:“管寧, 齊相管仲之後也。昔田氏有齊而管氏去之, 或適魯, 或適楚。漢興, 有管少卿為燕令, 始家朱虛, 世有名節, 九世而生寧。”此言管寧生於東漢末年的朱虛。其時朱虛屬侯國(漢高祖二年, 封齊悼惠王之子劉章為朱虛侯, 國此), 故屬琅玡郡, 東漢永初元年改屬青州北海國。侯國國治在臨朐縣城東南60, 遺址尚存, 呼曰“城頭”。兩者相距不但較遠, 而且地方諺云“先有城頭, 後有臨朐”。這就是臨朐與朱虛的關係。而朱虛與近鄰安丘歷史地理上的關係卻十分密切, 文獻資料可證:早期的《臨朐縣志》“疆域篇”記述:“朱虛自東漢始大, 跨今安丘地。”《青州府志》“古蹟考”:“管幼安, 朱虛人, 今安丘西境, 後漢朱虛東境也。”《山東通志》“人物”篇:管寧“北海朱虛人, 今安丘境內。”《左傳》杜預注“紀郚”:“朱虛東南有郚城。”《辭海》:“郚, 古邑名, 春秋紀地, 後屬齊, 在今山東安丘西南”《山東通志•疆域•沿革》:“西漢時安丘境內設有六縣兩侯國:安丘縣、安丘侯國、昌安縣、淳于縣、平昌縣、梧城縣(西漢屬琅玡, 東漢省。梧城一作郚城)、成鄉侯國、成鄉縣。”《臨朐續志》援引至此肯定地說“據此, 郚城當在安丘。”

了解了古籍對朱虛的位置, 便不難進一步了解管寧墓的位置, 《水經註》在敘說了汶水東北流經郚城後, 引《地理風俗記》曰:“朱虛東四十里有郚城亭, 故縣也。”《水經註》繼續說:“又東北迳管寧塚東, 故晏謨言'柴阜西南有魏獨行君子管寧墓, 墓前有碑'。又東北迳柴阜山北, 山之東有徵士邴原墓, 碑誌存焉。”《魏志》“安丘縣”下“有邴原墓”。 《山東通志•古蹟》“安丘縣”下:“管寧墓在縣西南四十里。”《地理風俗記》曰:“柴阜(今紅沙溝鎮王家赤埠村)西南, 有魏獨行君子管寧墓, 墓前有碑。又東北徑柴阜山北。山之東有徵士邴原塚, 碑誌存焉。”

至此, 以上資料所述已集中到了表方向的兩條線的一個交叉點上:朱虛東南部的郚城、郚城亭與管寧墓、邴原墓同在一個地域內, 系一個區劃單元, 正是今安丘市址西南五十里左右的所在。 《青州府志》中的管幼安墓地理位置圖最清楚。郚城的沿革直線是:東漢省郚城縣入朱虛(一說郚城縣建制撤後降為郚城亭), 北齊又省朱虛入郚城縣, 隋大業初年屬高密郡, 唐武德六年省郚城入安丘, 迄今未變。郚城在東漢、三國時期之所以隱而不彰, 將這裡的古人屬縣書為朱虛, 就是因為它已並到朱虛去了。但歸屬雖變, 地理位置不會變, 山嶺、城址、墳墓等不會動, 史書上所稱的朱虛人管寧、邴原, 其墓一直在郚城境。同鄉人墓地相近, 皆合“歸正首丘”的觀念, 從柴阜(即“赤埠”)嶺上的管寧、邴原墓西去10里左右, 李家西郚村東北100米處那片較高的平地, 即是當年的紀國邑和郚城遺址。


再說, 赤埠嶺以東五十左右裡, 管寧的遺跡甚多, 而在他縣市卻一無所見。明嘉靖年間《青州府志》載:“安丘管仲都在縣南四五十里, 昔管寧守此。”《山東通志•古蹟》“安丘縣”下“管公里在安丘西南四五十里, 即管寧故居也。”其實兩志說的是一個地方, 就在今安丘管公鎮境。老管公村東埠嶺也上有管寧塚, 個人比較相信這個是衣冠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