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2

曹植墓(七步村)


七步村在七朝古都開封市通許縣城東11公里處, 隸屬於長智鎮, 南北一字排開前、中、後三個七步村。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墓就是在此處。
通許七步村曹植墓是在明成化六年發現的, 也就是1470年。那年夏天, 黃河決口, 曹植墓所在的土崗被大水包圍。到了冬天, 大水退去, 土崗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洞穴, 穴中有石門, 從外面閂住, 正中豎一石碑, 上刻“魏曹植之墓”, 後來人們捐資為曹植修了祠堂, 再後來又增修了觀音寺。

一直以來村民對其奉若神明, 還在墓旁建一亭子, 名曰:七步亭, 以紀念他“七步成詩”。後來, 亭旁又建立私塾, 由村里學問高的人任教。明代以來, 在方圓村寨中, 後七步村秀才歷代都是最多的, 這成了村里的驕傲, 他們也認為這是子建神靈護佑的結果。私塾的學子們每年清明都要祭子建, 為古墳填新土, 天長日久, 曹植墓也越來越大, 狀若土丘。七步村的學子們每逢鄉試、科舉也要拜祭子建, 求其護佑能金榜題名。歷代來, 在咸平(現改名為通許縣)做官的也都會到此祭拜子建, 尋古探幽, 抒發性情。仕途得意, 春風滿面者在亭子裡前呼後擁, 推杯換盞, 乘著酒性在遼闊的平原上縱馬馳騁, 歸來後又指點古今, 揮毫寫下懷古詩二首:
公餘策馬夾河隈, 幾處殘碑拂碧水。
成章七步憶高才, 董家孝子難踪隨。
舊隸陳留多勝跡, 夕陽林外獨低垂。
城頭西望許田荒, 貯餉何年構上壘。
麗生奇策說高陽, 丘陵九女埋冰水。
此日尋遊爭載酒, 論文還上仲舒會。
咸平的才子們也多來此聚會,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此地有青柳碧水, 才子神靈相陪,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才子們以子建為題賦詩, 以表達對才高八斗的子建的敬仰, 留下了:“建安風骨李白羨, 七步成詩曠世罕。鐘鼓饌玉換美酒, 諸君同銷萬古愁。”的詩篇。

1479, 副都御使婁良告老還鄉, 看到曹植墓的景像後, 多方協調, 重修了曹植祠和觀音寺, 首先建祠堂一座, 接著又修了崇殿, 還修了講堂、禪室、廂房、廚房, 看上去很是雄偉恢弘。此後的500年間, 黃河幾次氾濫, 因泥沙淤塞, 墳塚幾乎成了平地, 只剩下一個小土堆, 院內建築也幾次成為廢墟。

文化大革命中, 曹植墓作為“四舊”遭到紅衛兵的破壞, 許多古人碑文遭到毀滅, 唯留下一座墳丘突立在池邊。在知青“上山下鄉”的年代, 這裡又成了知青們常聚會的地方, 月白風清之夜, 點燃一堆篝火, 篝火旁還挖了許多小土坑, 坑里先放些未完全燃盡的木材, 然後把紅薯、嫩玉米、花生之類一股腦的丟進裡面, 再把一些未完全燃盡的木材覆蓋在上面, 再用土埋了, 只須抽幾支煙的時間, 便可用木棍扒出來吃了。知青們邊吃邊談詩論文, 談理想, 談生活、談未來, 還一起高歌, 有高興, 有感嘆, 有迷茫、有希望, 雖無古文人們一觴一詠的雅姿, 但也十分盡興。也有愛好相同, 同病相憐的青年男女在此地互訴衷腸, 最終接為秦晉之好。

田地責任到戶後, 隨著後七步村人口的快迅增長, 宅基地的向外擴建, 曹植墓從村外“移”到了村中, 曹植墓也被作為文物古蹟保護起來。1998, 為加強對曹植墓園的保護, 省文物局撥出專款, 對曹植墓進行了修建, 曹植墓重新修建了“七步亭”, 把歷代來曹植墓前憑弔的詩文刻成碑文以志紀念, 建成了陵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