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1

洛陽太學遺址

太學遺址位於偃師縣佃莊鄉太學村, 原東漢洛陽城東南部開陽門外。經勘察發掘得知, 太學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 夯築房基排列有序, 井井有條。漢靈帝時著名書法家蔡邕等, 以隸體書丹刻經石46, 立於太學講堂前。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復興太學, 正始二年(241年)又立石經28, 每字以大篆、小篆、隸書三體書就。西晉仍依漢魏之製復興太學, 武帝初年有太學生3000餘人, 至泰始八年(272年)已達到7000餘人, 咸寧四年(278年), 太學再度繁榮, 太學生"越於海, 西及流沙, 並時集萬餘人。"太學先後培養出了王充、班固、張衡、蔡邕、阮籍、嵇康等著名人物。

自西漢武帝草創太學, 立五經博士, 開弟子員, 其在學人數, 至西漢末仿孔子弟子三千, 太學亦設員三千。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 典文殘落”, “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 遁逃林藪”, 太學零落。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 戎馬未歇, 即先興文教。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起營太學, 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建太學, 距皇宮8, 學業重開。順帝死後, 在梁太后執政期間, 太學更獲得迅速發展。後來由於學生來自各地, 師承不同, 所受經書難免章句有誤, 更有私行賄賂太學校書機構而增添書經文字以全私文者。為此, 靈帝在熹平四年詔令當代名儒蔡邕、馬日磾等正定五經文字, 由蔡邕以八分隸書書寫刊刻於碑以相參檢, 碑高一丈許, 廣四尺, 共四十六枚。駢羅相接”, 立於太學門外, 以瓦屋覆之, 四面欄樟, 開門於南, 河南郡設卒看守。碑落成之時, 其觀視摹寫者, 車乘日千餘輛, 填滿大街小巷。經學之盛, 於斯為美。宋蘇軾曾讚譽曰:學莫盛於東漢, 士數万人, 噓枯吹生”, 把當時生氣勃勃的盎然景象表達得淋漓盡致。


自董卓之亂, 太學被毀, 典策文章, 竟共剖散。當魏文帝曹丕稱帝后, 才又掃除太學灰碳, 補石碑之缺, 備博士員, 開始招收弟子。至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又以古文、篆、隸三體刊刻石經《尚書》、《春秋》二部, 以供取正。太學自曹魏在廢墟上重建, 至晉武帝時再次廓開太學, 廣延群生, 天下磷萃, 遠方幕訓, 東越於海, 西及流沙, 並時集至, 萬有餘人。晉武帝曾三臨太學並行大射禮, 王公卿士、博士助教, 並治禮掌故、弟子門人咸在列位。又設宴班饗, 對學生的勤學務禮, 遵修舊典大加讚賞。對學校各級官員, 下及學生、樂工, 厚施豐備。人知所勸, 宇承風, 莫不景慕”, 並與咸寧四年(公元278年)十月二十日立碑頌德, 此即《三臨辟雍碑》, 太學再次發展進入高潮時期。西晉滅亡後, 太學復又被毀。時至北魏, 自孝文帝遷都洛陽, 才又重建太學, 連同國子學、四門學、小學, 設博士達四十人之多。由此, 經術彌顯, 學業大盛。培養的人才也年年相逾。直到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太學在洛陽才告衰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