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糧倉洞

糧倉洞, 又名清涼洞, 位於今七眼橋鎮涼水井村七眼灶自然村之東北面的伏雲山中, 洞中前後貫通, 建有剎宇, 分內外二層, 相傳為三國時期蠻王孟獲的屯糧之地。 《續修安順府志》有清涼洞, 在城東二十里, 又名糧倉洞。天開一竅, 前後通明。相傳孟獲曾屯糧於此的記載。
糧倉洞位於伏雲山半腰, 離地數十丈, 洞橫穿整座山峰, 東西各有一洞口, 像一個碩大無比的天窗。朝東洞口生於峭壁之上, 上不連天, 下不萎地, 雖猿猴不能攀上。遊歷糧倉洞需由西面洞口進入, 在西面洞口前, 白底紅字的南無阿彌陀佛大字映入眼簾, 洞口有一石碑, 詳盡記錄糧倉洞的歷史變遷和古老傳說。洞口邊上一副對聯:白馬有往來佛國, 紅塵無夢到僧家。洞內有兩間住房, 有鍋灶, 還有一個小泥構成的風池, 岩漿水順壁而下, 注入池中, 清澈見底。洞中地勢東高西低, 緩緩而下。洞頂離地十數丈, 東西長三百多米, 南北寬十來丈。沿洞中地勢緩緩而上, 見朝東洞口上兩壁塑有笑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極目遠眺, 洞底村落如畫、老落皮山脈橫區南北, 氣勢磅礴。

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在洞中大興土林, 建造殿宇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從糧倉洞出來, 沿著山西的崎嶇山道向山頂攀登, 便來到山腰一片地勢平垣、芳草淒美, 野花芳香的草坡上, 在草地上抬頭仰望, 荊棘叢中, 古老而蜿蜒的石階在山麓漫遊, 直通頂峰, 隱入雲煙深處, 沿著石階攀越, 遠峰次第縹緲, 視野逐漸開闊, 攀至山腰, 伏雲寺的斷垣殘壁呈現在眼前, 高大恢弘的山門依然如故, 在一片藏風集氣的山阿之中, 三間昔日古剎舊址展現在眼前, 有上殿下殿之分, 足顯當年的規模。文革前, 清涼洞經過長時間的發展, 已是樓閣重重, 宮殿巍巍, 香煙繚繞, 一派佛教聖地的景象。如今, 故址依然, 可見當年之輝煌。

糧倉洞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 千百年來, 以其神秘的傳說引誘著世人深陷在古老的回憶和苦苦的尋覓之中。糧倉洞與不同時代的兩個歷史人物有關, 一為三國時期蠻王孟獲, 一為民國時期的高僧昌明法師。糧倉洞前碑文記載:清涼洞原名糧倉洞, 為孟穫後代孟優之地。到南宋孟優為宋兵所敗, 優遂逃至盤江一帶, 擬請本族人收復此洞, 當時恰有兩武僧過此地, 兩僧一名慧明, 一名慧光, 願為收復。於是相約來到此洞與宋兵一戰, 而兩武僧僅憑手中禪杖把宋兵打敗。繼後, 兩僧欲回故里浙江杭州, 優不允, 並說願以此洞作酬獻。後經兩僧磋商, 一回杭州, 一留居此洞。於是留居者慧明便興建土木, 改糧倉洞為清涼禪院。而那段歷史的真實則為:三國時期, 蜀漢南方四郡越崔郡、永昌郡、益州郡、牂袔郡佔總面積一半, 在劉備逝世後, 所有蠻族聯合叛變, 歸降東吳帝國。諸葛亮首先討伐四郡, 他把蠻族領袖孟獲生禽了六次, 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戰。當第七次又把他俘擄, 又要作第七次釋放時,孟獲深受感動, 發誓從今世世, 永不背叛

建興三年, 益州飛報:蠻王孟獲, 大起蠻兵十萬, 犯境侵掠。建寧太守雍, 乃漢朝什方侯雍齒之後。的記載(《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蠻王孟獲, 遂聚三洞元帥商議, 第一洞乃金三結元帥, 第二洞乃董荼那元帥, 第三洞乃阿會喃元帥。孟獲有矛名孟優, 孟獲祖居銀坑山洞中, 有三江之險, 重關之固。孟獲所居的銀坑洞, 又名樑都洞, 洞中有山, 環抱其洞, 山上出銀礦, 故名為銀坑山。山中置宮殿樓台, 以為蠻王巢穴。其中建一祖廟, 名曰家鬼”, 四時殺牛宰馬享祭”, 名為卜。(《三國演義》)第九十回)記載。這與《安順府志》記載清涼洞的文史有相同之處, 《安順府志》載清涼洞為安順合郡八景之一, 名曰'洞歷清涼'。山麓有舊城垣, 故址猶存。憑欄遠眺爽氣迎人, 雲影天光恍在座中。而《三國演義》記載的孟獲居住地銀坑山山中置宮殿樓台和《安順府志》載中的山麓有舊城垣當為指今仍伏雲山寺舊址, 因此, 糧倉洞可能就是孟獲祖居樑都洞(銀坑洞)”, 而據《三國演義》記載, 孟獲有一弟名孟優, 就居住在梁都洞(銀坑洞)”, 曾與孟獲一起被諸葛亮擒獲, 這與石碑記載的孟優不知是否有關。


而民間傳說與當今安順附近的地理名稱也是似有關係, 洞外面有個寨子, 名叫小寨, 後住著64戶苗族, 當地老百姓都知道這個洞為孟獲的糧倉洞。在糧倉洞後面左側半山上有一個寨子叫七眼灶”, 居住著25戶漢族, 村旁有一大偏岩, 傳說過去孟獲的人來往運糧要吃飯, 就在這個偏岩里安了7個灶煮飯供來人吃, 以後世代相傳稱此寨名為七眼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