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6

團山鎮水淹七軍遺址

關羽水淹七軍遺址位於樊城西北約5公里的的鏖戰崗到團山鎮一帶。據《資治通鑒》卷六十八記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關羽“自率眾攻曹仁于樊, 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 漢水溢, 平地水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 禁與諸將登高避水, 羽乘大船就攻之, 禁等追迫遂降。龐德在堤上披甲持弓, 箭不虛發, 自平旦力戰之日過, 羽攻益急, 矢盡短兵接, 德戰益怒, 氣愈壯, 而水浸盛, 吏士盡降。德乘小船欲還仁營, 水盛船覆。矢弓盡, 獨抱船覆於水中, 為羽所得。”


據胡三省為《三國志》立的注:太祖征荊州, 以(趙)儼領章陵太守, 徙都護軍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蓋以襄陽重鎮, 故特留重兵以守之。當時曹仁使于禁、龐德軍駐紮在樊城北十裏之地的罾口川(今趙家橋)、鏖戰崗、余家崗到團山鋪一帶。這一帶是漢江改道的低窪地區。由於關羽長期征戰在荊襄地區, 瞭解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他看到曹軍秋季錯誤地駐紮在低窪地區, 於是就命令荊州軍造大船, 並調水軍集結待命。

秋八月, 時逢大連陰雨連續下了10多天, 漢水暴漲溢岸, 大水沿著漢江故道河床低窪地帶分三路湧向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到團山鋪一帶;再加上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溝、黃龍溝、黑龍溝等地的山洪暴發之水, 使罾口川、鏖戰崗、餘家崗、團山鋪等區域內的水準地五六丈深, 于禁等七軍皆被大水淹沒。
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 一片汪洋, 無處躲避。他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堤避水。這時, 關羽命令他的水軍乘船猛烈攻擊被大水所圍困的曹軍, 並在大船上向曹軍避水的堤上射箭, 曹軍死傷落水被俘者甚多。在全軍覆沒的窘迫情況下, 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 而龐德卻頑強抵抗, 終被擒住, 拒不投降, 遂為關羽所殺。

團山鎮是關羽大戰龐德、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和曹仁死拒關羽的主戰場。這裏的關公遺跡最為集中。當年在這裏展開了野戰、馬戰、步戰、水戰、陣地戰、地道戰、塹壕戰、心理戰、間諜戰、氣象戰等多種戰鬥形式, 著名的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裏。

鏖戰崗:鏖戰崗位於團山鎮西北四公里處,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關羽與龐德在此激戰,今仍有擂鼓台遺址。

官田:位於團山西三公里, 是三國蜀將關羽練馬習武之地, 人們稱之為關田, 後來又演變成官田。因附近有三個村, 故又有前官田、中官田、後官田之分。回頭莊:回頭莊位於團山鎮西一公里處(現為團山鎮蔡莊村七組), 是三國時期水戰龐德一戰時, 蜀國大將關羽從關田順官以南的遛馬道遛馬, 每次行至一個小村莊時便轉回去。由於人們對關羽的崇敬, 為了記住關羽曾到過的村莊, 便把這個小村莊的名稱改稱為回頭

另一方面, 除了鏖戰崗一帶為水淹之地外, 從樊城江邊往西北行18公里, 有堰口村位於牛首鎮東北9公里, 它與襄陽城直線距離為20公里。進入堰口的地域。這有一道長數百米、由東向西的土坡, 這是古代堤壩, 堤壩東接吳家坡, 西臨土崗, 土崗高近兩百米, 土崗上有高泰山廟遺址。站在廟遺址前, 方圓幾十裏盡收眼底。村中有白龍堰, 號稱“龍頭第一堰”, 堰有堰心、堰頭、堰尾、堰口, 堰口因是白龍堰出水口而得名。堰口背靠臨川坡, 面對漢江沖積平原, 其地貌呈“布袋”狀, 0.5公里, 3公里, 為南北走向, 北高南低。堰口現為村, 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進入村中隨處可見漢朝、三國、南北朝遺址和磚塊。


據記載, 關羽水淹七軍時, 就是命令堰口守軍, 決開白龍堰堤壩, 以水淹沒于禁等七軍, 打敗了曹仁, 從此“威振華夏”。乾隆《襄陽府志》記載:“臨川坡下有五堰, 漢末禁屯兵於罾口川, 關壯繆決五堰之水以灌之, 遂獲禁。今五堰具存, 為縣西北水利要區。”如今, 白龍堰水庫堤壩硬化, 水質優良, 環境優美, 是城郊旅遊的好去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