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死後, 陸績被孫權派任為郁林郡太守,
陸績因此在貴港市南江村留下了一系列文化遺存。孝道為儒家文化, 深受此文化影響的陸績為其後來赴任郁林郡太守並對南江村民眾影響頗深遠。
三國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多少英雄多少事,到底在今時今日還留下什麼痕跡?大家對三國時代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小說和民間各個傳說中?到底史實情況是怎樣的? 整理,搜集,轉載有關三國的資料,不同人士的親訪見證,就在今日,讓我們尋找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
20161219
20161216
20161213
徐盛墓
徐盛墓在長興縣境內。明成化《湖州府志》卷十一“長興縣陵墓”載:“吳廬江太守、安東將軍徐盛墓在縣北五里”。 現今長興縣的大部分地域在三國時期尚屬烏程縣境, 至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始從烏程縣分出, 另置長城縣。查1983年版《長興縣地名志》, 長興縣城北五里有徐山頭自然村, 在今後漾鄉(現已併入雉城鎮)新湖村境內。徐盛墓很有可能就在徐山頭, 山之得名恐怕也是和徐盛墓有關。
20161208
東吳文化公園
東吳文化公園是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西岸的一處景點, 位於江濱西大道128號, 主要由入口景區、休閒娛樂景區、東吳文化景區及密林景觀四大景區組成。是一座免費開放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以紀念三國東吳政權在江東的掘起及其故里事蹟。
龍門古鎮
杭州龍門古鎮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境內, 離杭州市中心38公里, 地處秀麗的富春江南岸, 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旅遊線上的國家一級景點。龍門古鎮為三國東吳大帝孫權故里, 孫權的後裔聚居於此, 已逾千年。全鎮現有7000多人, 90%以上姓孫。東漢名士嚴子陵遊覽龍門山時稱讚“此地山清水秀, 勝似呂梁龍門”, 龍門古鎮因此得名。
桓王亭
2005年3月6日, 在鎮江市京口區經十二路與學府路交界處, 隆重舉行了三國東吳桓王孫策"桓王亭"奠基儀式。桓王亭總投資500萬元, 由京口區政府興建。整個建築以三國文化為主基調, 主體工程為一座東漢風格石亭, 亭外一座孫策縱馬天下的青銅雕像, 兩側鋪以石製長廊, 周邊配套園藝綠地和休閒廣場等。相傳孫策遇刺的地點正是現今江蘇大學附近, 因此在大學旁建桓王亭以紀念這一位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這亦是國內首個專門為三國風雲人物建造的主題紀念公園, “桓王亭”的建成, 將與北固山“三國城”東西輝映。
曹真殘碑
《曹真殘碑》全稱《魏鎮西將軍上軍大將軍曹真殘碑並陰》, 又稱《曹真祠堂斷碑》、《都督雍涼州諸軍事曹真斷碑》。三國魏碑刻, 刻立年月不詳。曹真卒於三國魏太和五年(231年)三月, 此碑當在其後立。此碑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 在陝西西安城外南郊出土, 存高81.4厘米、寬103.2厘米、厚22厘米。光緒年間運至北京。曾歸長白端方、建德週進遞藏。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20161129
興坪古鎮
興坪集鎮早在三國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 即已為熙平縣治, 管轄陽朔一帶, 隋代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廢熙平縣改置陽朔縣, 興坪遂為陽朔縣所轄。古街的東南側獅子旦為熙平縣城遺址。城牆輪廓尚清, 隨處可見古磚瓦陶瓷殘片。另外傳說為建縣時所種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樹, 至今仍枝繁葉茂, 其根鬚竟將5尊菩薩、一塊重約20噸的大石頭吞進樹里, 彷彿是在向人們訴說著古鎮一千七百多年來的歷史滄桑。
20161126
20161125
王基斷碑
王基碑《王基碑》, 全稱《東武侯王基碑》。三國魏隸書碑刻。景元二年(261年)立於洛陽。清乾隆初年於洛陽城北十五里處農民於安駕溝築寨掘得, 後移洛陽存古閣, 再移嵌至明德中學壁間。現碑石僅存下半, 藏洛陽古代藝術館。
20161123
20161114
雞鳴山
小廟鎮段沖村與南崗鎮雞鳴村交界處有一小山——雞鳴山, 距合肥市區15公里, 海拔68米, 面積約1平方公里, 位於雞鳴村西北角, 曹操河以東, 董鋪水庫以西, 為死火山, 有愛民路直通山上。山北腳下有一曹操練兵場﹙又稱量兵塘﹚, 山頂有兩根拴馬樁, 據稱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山上林木覆蓋, 登高遠眺, 董鋪水庫盡收眼底。關於雞鳴山的傳說, 與曹操有關。
合肥三國新城遺址公園
合肥三國新城遺址公園, 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臨淝水(古施水)故道, 西鄰雞鳴山、將軍嶺, 東距合淮路8公里的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公園路, 主要景點有新城文物陳列館、東城門、夯土練兵指揮台、兵器鑄造窯址、飲馬池、時光隧道、舟師塢、雕塑廣場、石刻廣場等。
20161107
20161102
周魴墓
周魴及其家族墓又稱西晉周氏墓地, 位於中國江蘇省宜興市宜城街道東廟巷東端, 周王廟的南則, 稱為周墓墩的地方。周王廟是紀念周處的專祠, 始建於南唐後主李煜三年(962), 最初稱周孝侯廟, 南宋寶慶二年(1226)加封周處為“武惠正應王”, 故稱周王廟, 周處是周魴的兒子。
20161031
朱治墓
朱治墓在安吉縣境內, 唐代的《石柱記》最早記載湖州有朱治墓。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 “輿地略陵墓•歸安縣” 轉引南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大將軍朱治墓在府城南十二里”,
但其後稱“又雲《統記》作縣北”。 而據清乾隆《安吉州志》的記載, 朱治墓則在順安鄉姚塢, 應以此說為是。清同治《安吉縣誌》“卷第六•墓域”也載:“吳毗陵侯後封故鄣侯朱治墓在順安鄉姚塢。”查1984年版的《安吉縣地名志》, 今三官鄉(現已併入遞鋪鎮)三官村有自然村名朱墓山, 舊傳朱然墓在此, 故得名。其地古時屬順安鄉境, 而朱然墓現已確證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的雨山鄉境內(1984年6月發掘), 所以很可能朱墓山是以朱治墓在此而得名, 但因被歷史上更有名氣的朱然之名所掩而為後人所訛誤。
20161025
20161019
董允墓
董允墓, 位於江陽區分水嶺鄉董允壩, 當地傳說為衣冠塚, 建墓時間不詳。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9年)知州阮時升曾建墓碑詩碑各一, 詩云:"功著兩朝存故里, 人亡千載只孤墳, 山河未改生前舊, 禾泰今瞻隴下耘, 遺塚有基猶識性, 薦無主獨悲君, 遙知英爽依然在, 欲挽炎精日已曛"。 1988年瀘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20161014
朱然墓
馬鞍山朱然陳列館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區南部的雨山鄉安民村林場境內, 為三國東吳大將朱然之墓。從馬鞍山火車站廣場乘坐10路車可以抵達。朱然墓發掘於1984年6月, 出土許多珍貴文物, 部分漆器填補了三國美術史的空白, 也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最大的、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 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161013
孫策墓(蘇州)
孫策墓現在位於今江蘇省蘇州盤門外染絲廠內, 也就是今天的內馬路北段西側。當地人稱孫將軍墳、孫策墳、孫王墳。其楣石於解放後發掘出土, 雖經歲月剝蝕, 仍可分辨出正面浮雕的龍、虎、人等形象。
20161007
20161006
20161001
李夫人故里碑
馬邈, 三國時期蜀國江油關的守將, 因不戰而降導致魏軍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而遺臭萬年, 成為一個改變歷史的小人物。馬邈妻子李夫人在丈夫投降後自盡, 因忠義而名垂千古。在平武縣南壩鎮, 至今仍保存有紀念李夫人的石碑。
20160930
江油關(涪水關)
蜀漢江油關位於今天平武縣南壩鎮的三國歷史遺跡江油關, 原名江油戍, 是劉備入川以後, 為防備曹操勢力越摩天嶺南下, 於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軍事要塞。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 曹魏征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 奇襲江油戍, 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
魏軍長驅直入, 攻陷成都, 蜀漢滅亡, 江油戍因此而天下聞名。此後歷朝歷代, 多在此設關戍守, 或稱江油關, 或稱涪水關, 成為蜀北名關之一。
牛頭山(廣元市)
牛頭山位於出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 在昭化城西15公里, 是劍門山的東支, 海拔1214米 。位於清江河南岸, 嘉陵江西岸, 是一座巨石聳立的大山。出昭化古城西門, 沿古蜀道爬山而行, 約七公里, 便到了牛頭山。
萬卷樓
位於四川南充玉屏山麓的萬卷樓,
是陳壽少年成長和晚年歸隱之地。據史料記載:萬卷樓始建於蜀漢建興年間, 為三重簷式木石結構樓閣, 唐代又在樓前新建甘露寺, 形成了漢唐風格的建築群。“文革”期間, 萬卷樓遭到嚴重毀壞。
洗馬河公園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磨思路洗馬河公園, 東距思茅鎮1公里處, 後山思茅松翠綠挺撥, 前面丘陵地上普洱茶園連綿起伏。洗馬河公園是以洗馬河水庫為核心開闢的環境優美的風景區, 傳說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南征到此,
曾在河裏洗刷戰馬, 故名洗馬河。公園依山傍城, 園內有諸葛亮座像及泥塑戰馬數匹。洗馬河公園建於1985年, 水庫岸邊占地面積543畝, 水面面積600畝。園內各種設施齊全, 建有中餐廳、茶樓、食品店、冷飲店、溜冰場、游泳池、根藝展廳等各種娛樂場所
20160924
20160910
郿塢嶺
郿塢嶺是曾經橫垣在陝西省戶縣北部原野上東西走向的一條土嶺, 當時嶺畔有古人依地勢起伏、跨溝越澗修築的一條馳道。這條馳道高3.4米, 頂寬14米, 底寬21米, 為黃土夯築, 氣勢宏偉, 有如現代高速路, 讓人驚異。很有可能就是三國時董卓所築, 作為長安到郿縣的一條道路。
郿塢
郿塢是董卓在遷都至長安後, 在長安以西二百六十里處建的院邸。據《後漢書•董卓傳》:東漢初平三年, 董卓築塢於郿, 高厚七丈, 與長安城相埒, 號曰“萬歲塢”, 世稱“郿塢”。塢中廣聚珍寶, 積穀為三十年儲。自云:“事成, 雄據天下;不成, 守此足以畢老。”後卓敗, 塢毀。據《三國演義》:役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長安, 內蓋宮室, 倉庫屯積二十年糧食;選民間少年美女八百人實其中, 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家屬都住在內。
韓玄墓
韓玄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城南學府坪的長郡中學內運動場旁“澄池”後(在第四棟教學樓與科學樓之間), 佔地不大, 僅十平米左右, , 全墓以麻石將土堆收攏, 墓前有“漢忠臣韓玄之墓”麻石碑, 很質樸。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0830
20160827
顧雍墓
顧雍墓位於小王山南坡。小王山名稱的來歷, 有一說法:漢武帝元鼎五年(西元前112年), 顧貴征伐其他叛漢越人部族有功, 受漢封為吳侯, 亦稱“姑蘇王”, 並葬於此山。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王侯, 將山名為“小王山”。自此, 小王山也就成為顧氏家族墓地。顧姓祖宗, 在漢代前赴後繼, 直到東漢末年, 至三國, 顧雍才把顧姓再次揚名天下。因此, 有許多江南顧姓宗族都把顧雍認為是一世祖。
孫夫人城
在湖北省公安縣金貓口村。據唐代《元和郡縣誌》載:“孫夫人城, 在孱陵縣城東五里。昭烈夫人, 權妹也, 與昭烈相疑, 別築此城居之。”孫夫人與劉備曾相猜疑, 因而別築一城以居之。城為夯土城, 佔地8平方公里。現遺存10多米城牆一段。
20160826
梟姬祠
蛟磯廟(原名靈澤夫人祠、梟姬祠或蛟磯孫夫人廟), 為紀念三國時孫權之妹, 劉備之妻孫尚香于蛟磯投江殉節而建, 是三國著名古景點。位於今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二壩鎮街道東3公里處長江岸邊的蛟磯上, 與蕪湖江南主城隔江相望。
20160824
繡林山
繡林山是“繡林十景”之一, 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城北, 舊名陽岐山,
穿綠著黛, 巍峨屹立, 或碧瓦鱗布, 或朱欄飛翹, 襯以佳木。相傳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正月, 劉備往東吳迎娶孫夫人返荊州至此, 諸葛亮和關羽在石首陽歧山隆重迎候。諸葛亮命令士兵將荊州運來的川綾蜀錦, 從山腳到山頂張掛起來, 還派1000名將士披紅掛綠, 200名彩女持宮燈迎接。周圍的老百姓也手持彩旗、錦幛前來歡慶, 山上山下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劉備和孫夫人讚歎道:“真是錦繡如林啊!”後來, 人們便將陽歧山改名繡林山, 將縣城皆易今名繡林。繡林山現已辟為繡林公園, 山頂有繡林亭、孫夫人望夫塑像, 山腰有紀念劉、關、張三義寺等。
20160819
荊州古城牆
荊州古城牆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是一座體現明清時期漢族建築風格的大型防禦設施。荊州城牆是中國現存的四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 也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南方城牆。現存明清重建城牆東西長3.75公里, 南北寬1.2公里, 面積4.5平方公里, 城牆周長10.28公里, 高9米。城牆現有九座城門(六座老城門、三座新門), 2座門樓。
20160809
鄂州西山
鄂州西山, 古稱樊山, 因在吳王古都──今湖北鄂州市區之西, 故名西山。 西山位於長江中游南岸, 距華中大都市武漢 68 公里 。北臨長江, 與黃州赤壁相望;南瀕洋瀾湖, 同萬頃碧波相連;東接繁華的鬧市;西枕玉帶縈回的百里樊川, 襟江帶湖, 拔地而起。西山一脈九曲,
九峰六穀, 重巒疊嶂, 松柏蔽空。翠壑丹崖, 飛瀑漱玉。全山東西長約 1.6 公里 ,
南北寬約 1.2 公里 , 主峰 170 米 , 總面積 4000 多畝。山上六條穀澗, 串連七泉、三池、一湖和兩道瀑布。西山地下水水質優良, 終年不竭。
20160808
吳王城遺址
吳王城遺址位於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在市南百子畈一帶, 是一東西長1100米 、南北寬500米 、總面積0.55平方公里的長方形古城。其城北臨長江, 南瀕南湖, 東倚虎頭山(今重型機器廠內), 西至濠口(吳王城護城河通長江口處, 故名濠口, 今新民街熊家巷處)。吳王城遺址是三國東吳都城。公元221年, 孫權自公安來鄂, 不久, 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吳王稱號, 同年農曆八月開始營建吳王城。2013年3月由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0729
程普墓(瑞昌市)
程普墓位於江西省瑞昌市桂林街道立新橋東南方向200米 處的河床草坪, 被茂林修竹環抱著。明代萬曆四十五年(1617), 清咸豐五年(1855), 兩次立碑, 鐫“大漢副都督亭侯程普公之墓”。由於年久失修, 碑石無存, 僅留墓地。1985年10月21日 , 瑞昌縣人民政府公佈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並籌備重建。
20160728
膠南帽子峰
帽子峰, 位於青島膠南市大珠山南麓的魚池村, 是大珠山眾多的險峰奇觀之一, 海拔223米 。峰頂突兀險峻, 隆起寬大, 狀似禮帽, 故名帽子峰。帽子峰挺拔險峻, 不易攀登。站在帽子峰上東可以看到靈山島, 西眺琅琊台, 南望大海, 北仰大珠山。據說徐庶曾隱居膠南, 早年帽子峰曾建有徐庶廟。廟宇呈正方形, 四面各3.5米 ,
高4米 , 飛簷斗拱, 青瓦蓋頂, 是一座古樸典雅的建築。廟內正面有泥塑徐庶像, 正中是香案, 牆壁繪有壁畫, 歷代香火旺盛;廟外北側有涼棚, 相傳是徐庶看書觀海之處。廟宇早已坍塌, 但其廟基尚清晰可見。涼棚處仍保留著幾處立頂柱的柱洞。徐庶隱居膠南沿海一帶時, 曾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當地漁民做了許多好事。為了紀念他, 人們在帽子峰上建起徐庶廟。雖然徐庶廟已坍塌, 但當地人們仍對帽子峰有特殊的感情, 帽子峰上一直香火不斷。每逢三月三、九月九, 漁民們便登峰祈禱。
20160727
小平津關
小平津關, 是東漢靈帝為抵禦黃巾軍所設的八關之一。它和孟津關形成掎角之勢, 共扼黃河咽喉, 鎮守洛陽北大門。小平津關以黃河河道為天然屏障, 易守難攻。關隘依古渡口而設, 隨著河道的變遷, 如今遺址已難以確定, 多數人認為小平津關位於今孟津縣會盟鎮花園村。
20160726
團山鎮水淹七軍遺址
關羽水淹七軍遺址位於樊城西北約5公里 的的鏖戰崗到團山鎮一帶。據《資治通鑒》卷六十八記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關羽“自率眾攻曹仁于樊, 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 漢水溢, 平地水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 禁與諸將登高避水, 羽乘大船就攻之, 禁等追迫遂降。龐德在堤上披甲持弓, 箭不虛發, 自平旦力戰之日過, 羽攻益急, 矢盡短兵接, 德戰益怒, 氣愈壯, 而水浸盛, 吏士盡降。德乘小船欲還仁營, 水盛船覆。矢弓盡, 獨抱船覆於水中, 為羽所得。”
20160722
20160719
袁紹墓
前高龍華古墓, 位於河北省滄縣高川鄉前高龍華村, 以村命名, 傳說為袁紹墓(當地人按其堆土形狀, 稱之為“大疙瘩”)。該墓為典型的漢墓, 封土高大, 封土為橢圓形, 高8米 , 東西徑52米 , 南北徑36米 , 占地1510平方米 。
20160706
20160705
秦宓墓
秦宓墓於家鄉德陽城北秦宓村, 人稱‘五星堆’。現留有祠墓, 墓前有八米高的大石碑, 有銘文:‘漢司農秦宓字子敕墓’。碑額上刻有‘通天地人’四字。祠西有秦宓故宅。南有秦宓祠, 祠內有秦宓坐像, 有與東吳使者辯天故事繪畫和名人題詠, 有詩碑數塊, 多數因年代久遠, 字跡風化湮消。
20160703
猇亭三國古戰場
三國猇亭古戰場位於長江峽口(現宜昌市), 南北兩岸懸崖陡壁, 群峰疊嶂, 在虎牙山的絕壁上有一條長1500米 的古棧道, 猶如一條巨龍遨遊在懸崖峭壁之間。“猇亭”這一地名的由來, 與一個三國故事相關。
20160630
20160629
20160627
20160626
江寧鎮周郎橋
江寧淳化街道有座周郎橋, 據講是三國時候周瑜造的。周瑜是東吳名將, 年紀輕輕, 學識淵博。時年五月, 周瑜帶著人馬, 沿江東下攻打建業(今南京), 轉向湖熟。到了土橋, 一條河橫在前頭擋住去路, 前哨趕緊向周瑜報告。周瑜馬不停蹄地趕到河邊, 一看, 河又深, 水又急, 連一座小橋都沒有, 人馬全都堵在河這邊過不去。周瑜急了, 就叫來地方官問:“怎麼沒有橋?”地方官結結巴巴地回答不上來, 周瑜眼一瞪:“這塊是江防要地, 怎能沒有橋?”周瑜鞭稍一指:“馬上就造!”並下令地方官和部下:“一天之內把橋造起來!”
20160624
20160622
平順藏兵洞
藏兵洞, 原名馬超窯, 位於實會村, 相傳為三國馬超所築, 隋末唐初, 將軍馬三保將其規模擴大, 1986年文物普查時, 曾在此洞中發掘出漢代陶罐, 箭簇, 現存大小洞八十多個, 洞洞相連, 按其功能分有嘹望台、作戰指揮室、宿營室、射箭場、通道陷人坑, 總長4500米, 上下共分三層, 利用出入口高差自然通風。
馬超嶺
茂陵山, 原名飛鳳山, 也稱「馬超嶺」或「茂嶺山」, 位於興平縣杏林村以南, 楊陵區五泉鎮茂陵村東北(五泉鄉嶺後村), 《扶風縣誌》、《扶風地名志》載:茂陵山從古已有, 為馬援、馬超故居, 歷代曾在此設過「成歡里」、「茂陵里」、「茂陵鄉」。馬超嶺就在西坡村, 馬超嶺下有社公寺組、韓家灣組、三下組和蘇家台組。每逢節假日, 馬超嶺上遊人絡繹不絕, 據傳馬超昔日居住於此處, 古今圖書集成中亦有記載該景點。
20160614
20160531
20160518
黃家灣
黃家灣自然風景區位於襄陽市西郊往古隆中方向西5公里處。與古隆中相望, 總面積9.8平方公里。黃家灣風景區是一個幽長而又深遠的山灣, 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夫人、襄陽名士黃承彥、華夏才女黃月英的出生地和居住地, 故曰黃家灣。這里山不高而蔥蘢, 水不深而澄清, 山連著水, 水環著山, 景色迷人, 現已成為休閒、度假、遊樂的好去處。
20160517
白水關
古白水關在今廣元市青川縣營盤鄉五里埡, 距埡下古白水縣城僅一江之隔。白水關地處古代交通線上, 陸路北通秦隴, 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龍江而上可得到甘南, 下可達巴渝, 乃至荊湘, 是一重要軍事關隘。
20160513
邴原墓
邴原墓位於安丘城西南約30公里、紅沙溝鎮李家赤埠村東約200米處。據明萬曆《安丘縣誌》記載, 邴原墓在柴埠山。柴埠山即今紅沙溝鎮李家赤埠村東赤埠嶺, 此墓方位與舊誌所載的邴原墓的方位基本一致, 極可能是邴原墓。 1975年冬整地時曾挖出石門, 當即封存。 1982年文物普查時, 該墓已無封土。
20160510
20160507
管公屯
在遼寧省海城北的新臺子村,
離村1.5公里 處有處管公屯遺址。
管寧, 字幼安, 春秋時代的賢相管仲之後, 青州朱虛(今山東臨朐縣)人,
自幼好學, 飽讀經書, 不慕名利, 乃中原名士。為了躲避中原戰亂,
管寧帶領族人乘船渡海, 逃往當時相對穩定的遼東。此時, 正行至海城西北鄉下。管甯見梁水橫陳, 地域遼闊, 水土不錯, 宜於開荒耕種, 加之日暮時分, 路途坎坷, 便在就近選中了一個地方, 因崖結廬, 鑿丘為室, 立戶開莊。中原避難者聞管寧大名, 亦紛紛來此聚居, 未及一年, 梁水河畔就建起了一個村莊, 村名也就順理成章地叫做了管公屯(現名新臺子村)。後來, 村裏結塢自保, 管寧被村民推為塢主, 並在村子四周建起塢堡, 這便是管寧城的前身。
20160430
孫堅高陵
孫堅墓, 又稱高陵, 俗稱大墳, 位於江蘇省丹陽市司徒鎮大墳村北。孫堅為三國時代吳主孫權之父, 字文台, 他以鎮江為根據地開創江東大業,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孫堅征討荊州牧劉表, 被黃祖軍士射殺于襄陽峴山, 歸葬丹陽, 時年37歲。
20160429
竹林寺及竹林泉
竹林寺(七賢祠)遺址與七賢泉(又名竹林泉)相鄰(有說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故居),
位於今河南輝縣魯莊與山陽村之間。如今竹林寺、竹林七賢遺跡已少見, 但後人又建起新的竹林寺, 竹林泉仍時常流淌, 但泉水已很少, 匯成清澈的小溪, 繞竹林遺址東流, 地上仍有不少翠綠的竹林。問起路過的村民, 有人說不清“竹林七賢”是誰以及典故和故事傳說, 只知道種竹是為了紀念賢人。當地老人們傳說:七賢中嵇康善彈琴, 阮籍也善彈琴, 講禮義知廉恥, 風流而不下流;劉伶善圍棋;山濤、向秀善象棋, 閒散從容, 於調兵遣將中看勝敗如何。
嵇康墓
安徽省旅遊景點。嵇康墓又稱嵇中散墓, 位於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嵇山南麓(原屬濉溪之臨渙)。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的墓地。渦陽建縣前屬宿州。清嘉慶10年(1805), 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說:“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載在州乘”。其墓依山鑿石而建, 巨石封門, 上覆山土, 墓在山腹中, 外表與山一體。現墓洞已被發現,
但墓內被盜一空, 只有空墓尚存。
20160427
20160419
羊公碑
羊公碑又名“墮淚碑”, 位於湖北省襄陽市的峴山上, 是當地百姓懷念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羊祜建立的, 原名為晉征南大將軍羊公祜之碑,
簡稱羊公碑。在羊祜死後, 襄陽百姓在其生前遊憩之地峴山建廟立碑, 以示紀念。每逢時節, 周圍的百姓都會祭拜他, 睹碑生情, 莫不流淚, 羊祜的繼任者、西晉名臣杜預因此把它稱作墮淚碑。
20160418
郭淮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是曹操與劉備兩大軍事集團爭奪陰平郡與武都郡最為強激烈的一年。據《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於“陰平郡”內文:“劉先祖據漢中, 爭二郡不得。”指陰平郡與武都郡。戰爭的結束是劉備奪得了漢中地區, 曹操奪得了武都郡與陰平郡。可是由於陰平郡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 此郡並未被曹操完全佔領。其具體情況是, 位於摩天嶺以北, 屬於白水江流域的陰平道地, 因其與武都郡共為一體被曹操佔領。位於摩天嶺以南, 屬於涪江流域的剛氐地區, 因與涪縣(今四川綿陽市)等地山水相連, 交通一體而被劉備據有。這樣, 原廣漢屬國(即陰平郡)轄地, 就一分為二, 以摩天嶺為界, 北歸曹操, 南隸劉備。自此以後, 魏蜀兩國為控制隴南地區, 展開了長達五十餘年的激烈的角逐, 成為三國後期魏蜀交兵的主要戰場。
20160416
赤壁古戰場
三國赤壁古戰場, 赤壁之戰發生地, 現位於湖北省赤壁市西北長江之濱的南岸, 是經歷了一千八百年滄桑仍尚存原貌的古戰場。赤壁磯頭臨江懸崖上, 又石刻“赤壁”二字, 相傳為周瑜所書, 故也有人稱此地為“周郎赤壁”, 是赤壁現存最早的文化遺跡。周郎石像, 傲對長江, 壯志滿懷指點江山如畫;拜風台上, 諸葛武侯羽扇輕搖, 巧借東風, 借出千年來震古鑠今的一戰, 借出一個三國鼎立的新格局;鳳雛庵下, 千年紫藤、參天銀杏依舊蒼翠,
當年鳳雛先生在此隱居巧連環獻計;一龍一鳳, 齊聚赤壁, 讓這一方土地借臥龍鳳雛雙英之勢一飛沖天, 在歷史長河中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60413
20160412
峻陽陵
晉武帝司馬炎峻陽陵,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南蔡莊村北2.5公里的山坡上。據《古代陵寢》、《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中華帝陵》、《洛陽市志·文物志》載:峻陽陵墓地背靠海拔252.8米高的首陽山(或稱鏊子山), 面對低平、開闊的伊洛平原。此處為一塊北高南低的臺地, 現存三個小塚, 且相距很近, 此外別無他塚。1930年12月, 晉武帝貴人左棻墓誌出土于南蔡莊北側“峻陵兒地”, 志稱:“左棻……葬峻陽陵西檄道內。”
20160408
司馬懿藏兵洞
司馬懿藏兵洞位於濟源市太行山沁河大峽谷寨河境內的黃牛嶺。寨頂是隋唐名將雄闊海占山為王的地方, 寨頂留有石門轉窩, 石槽, 官龕, 拔劍石等遺存。從寨頂到渠首這一段的沁河和沿途的山寨統稱寨河。司馬懿藏兵洞就是寨河景區古棧道的一部分, 傳說是司馬懿運送軍糧和士兵的秘密中轉站。
20160321
張飛故里
位於北京西南部的河北省涿州市古稱范陽, 是三國時代劉備、張飛的故鄉。傳説古時劉備、關羽、張飛曾結義於此。從碑前混凝土小路穿過京廣鐵路下的涵洞, 就是“結義路”, 沿路直行過了西皋村就到了張飛故里忠義店, 張飛廟即坐落於此。忠義店最早叫“桃莊”,
因後來出了位婦孺皆知的桃園三結義的張翼德, 便稱作了“張飛店”。到清末, 有一位涿州知州覺得直呼張桓侯姓名似有不敬, 遂令改為“忠義店”。
20160318
樓桑廟三義宮
樓桑廟三義宮, 又名“漢昭烈帝廟”, 位於河北省涿州市東南的松林店鎮樓桑村。佔地3萬多平方米。三義宮始建於隋代, 是為紀念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傳說所建。後歷代均有修繕。明正德三年(1508年)除修繕外還有擴建, 明武宗親賜璽書“敕建三義宮”。1960年代末, 三義宮大部分毀於文化大革命, 唯宮門尚存。1996年, 涿州市旅遊文物局按照從前的建築佈局和規模重建了三義宮, 並於1998年10月開放。
20160317
韋曜墓
韋曜(204年―273年), 本名韋昭, 字弘嗣, 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人。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東吳四朝重臣。韋曜是中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 後世《三國志》多取材其《吳書》。少時好學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書郎、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太史令、中書郎等職。 258年, 孫綝廢黜孫亮, 立孫休為皇帝, 改元永安, 昭立五經博士而創設國學, 立太學博士制度, 韋昭官拜中書郎, 出任博士祭酒, 掌管國子學。 264年, 孫休去世, 孫皓即位, 韋昭封高陵亭侯, 擔任中書僕射、侍中, 領左國史。後為孫皓所害, 時年七十歲。著有《吳書》(合著)、《漢書音義》、《國語注》、《官職訓》、《三吳郡國志》等。
山濤墓
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 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 “竹林七賢”之一。早孤, 家貧。好老莊學說, 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 欲召嵇康代之, 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 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 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 欲傾心依附, 被舉秀才, 除郎中, 累遷尚書吏部郎。
20160311
20160309
長阪坡
長阪坡, 即三國古戰場長阪坡, 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縣級市當陽市中心城區的長阪坡古遺址, 乃三國時代趙子龍宣威之地。這裏荊山餘脈, 東支南下所形成的岡嶺地帶, 古曰"當陽長阪", 或曰"當陽阪"。古時此地濱臨雲夢澤, 雖後來湖面沉積為陸, 但至東漢末仍多澇地、水網縱橫。所以長阪坡自古以來為我國南北交通幹線必經之地, 古三國時長阪坡之戰發生於此。
20160308
張遼墓(逍遙津)
張遼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湖中島上, 為衣冠塚, 現存墓塚, 張遼陳列館、逍遙閣和渡津橋。合肥市委、市政府已對逍遙津公園進行全面改造, 建設張遼墓(在西園), 包括建碑亭、墓丘、亭廊、三國故事甌塑, 更換銅質張遼塑像, 使張遼墓景點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 提高景點的三國文化內涵, 整治公園環境等。
20160227
漢桑城
漢桑城, 一座世界上最小而又最奇特的城,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中心。城內上有一株枯枝蒼勁、霜皮虯柯的桑樹, 距今約1800餘年, 乃三國時關羽手植, 雖主幹已枯, 然根生幼桑, 歷數代不衰, 仍枝繁葉茂。至明代, 當地官府在樹外圍以磚垣, 城圍11米, 高4米, 直徑3.5米, 面積十多平方米, 青磚砌築, 上有土垛, 狀若城牆, 名曰“漢桑城”。
20160223
鍾繇、鍾會墓
鍾繇、鍾會墓位於河南省長葛市增福廟鄉田莊村南邊的鍾氏墓園。有記載墓曾於晉時被盜:“翼先來書惡, 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鍾繇墓, 遂得《筆勢論》, 翼讀之, 依此法學書, 名遂大振。”鍾繇工于書法, 尤精小楷, 開創了由隸書到楷書的新貌, 後人稱之為楷書鼻祖, 與晉代王羲之並稱“鍾王”。
20160218
鄧艾父子墓(劍閣)
位於四川劍閣縣城北鎮以北10公里 北廟鄉孤玉山南麓, 鄧艾父子被誣陷謀反在此殺害。其墓外表系高2.6米, 長寬各7.4米的土堆, 邊緣用塊石壘砌。土堆下是青石修造的石墓, 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 墓道已垮塌不清, 墓碑書“魏征西將軍鄧艾墓”。 距鄧艾墓右側50米處是鄧艾廟, 又稱“彰順王廟”(彰順王是五代前蜀王建天漢元年給鄧艾追封的諡號), 其廟始建于唐以前, 規模宏大, 歷代不斷擴建維修。今僅存正殿, 用作北廟鄉小學學生宿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