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祠, 位於蔡鍔中路、現湖南中醫學院第二附屋醫院院內。原有“張仲景祠”和“保節堂”, 現均不復存在。張仲景祠, 據載清嘉慶二年重修。民國時這裡亦辦過育英小學, 抗戰時毀。 1947年, 長沙中醫界曾捐款重建新祠三間, 改名仲景堂, 後因修馬路, 祠又廢棄。
三國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多少英雄多少事,到底在今時今日還留下什麼痕跡?大家對三國時代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小說和民間各個傳說中?到底史實情況是怎樣的? 整理,搜集,轉載有關三國的資料,不同人士的親訪見證,就在今日,讓我們尋找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
20170319
20170316
醫聖祠
醫聖祠, 又叫張仲景博物館, 位於中國中醫藥服務貿易重點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 它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人們尊為中華"醫聖"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祠旁的仲景路, 醫聖祠街也是紀念張仲景而命名。
20170310
台城
20170308
董奉山
今古槐鎮龍田村境內有董奉山, 就是後人為紀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 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語說:“福山, 今名董峰山, 屬長樂縣”, 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諧音。有的說, 福州得名的福山, 就是董奉山。董奉山下, 古槐鎮龍田村與雁堂村交界處, 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 相傳是董奉的老家。草堂佔地20畝, 仿後漢三國時代風格而建, 四周遍植杏樹, 使我們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話的意韻。董奉草堂中的景觀有中國長樂中醫館、“杏林望重”大屏風、清代名醫陳修園專館南雅堂、“百草園”以及各種石刻等景點。正廳內立董奉“懸壺濟世”半身塑像。
20170307
石頭城公園
石頭城公園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一帶, 公園以“石城懷古”為主題, 將石頭城的悠久歷史與自然山水有機結合, 將古代戰場與現代國防教育融為一體, 規劃總面積近16.94公頃, 以南京明城牆為軸線, 體現歷史文化古都的特色。北起清涼山體校, 南至清涼門, 西臨古城牆, 東到虎踞路。
20170306
張飛擂鼓台(宜昌)
張飛擂鼓台位於湖北宜昌西陵峽口北岸, 三游洞山頂南側, 形若一巨大的圓形石峰拔地而起, 擎峙江濱上有張飛擂鼓石像, 相傳為張飛任宜都(今宜昌)郡守時所築擂鼓台, 據《三國志》記載,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曾在此修築擂鼓台督兵操演因此得名。
20170305
山河堰
山河堰位於漢中市漢台區北20公里的褒谷口, 因「褒水又名山河水」而名「山河堰」。山河堰是漢中地區有案可稽最早且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設施。往昔灌溉褒城、南鄭、城固三縣良田萬頃;今日滋潤漢台、勉縣、城固沃野千里。
20170302
20170301
籌筆驛
廣元地處川陝交界, 古蜀道穿境而過, 不少關樓、驛站的故事傳說至今不衰。在朝天區, 就有一處籌筆驛, 相傳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師伐魏, 曾駐此籌劃軍事運籌帷幄而得名。與其他驛站相比, 籌筆驛在歷史上聲名較為顯赫, 其原因有二, 一是相傳諸葛亮的千古名篇《後出師表》正是撰寫於此;二是唐宋時期, 這裏曾是古蜀道上的重要驛站, 迎來送往之間, 不少文人墨客都留有關於這裏的詩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