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祠, 位於蔡鍔中路、現湖南中醫學院第二附屋醫院院內。原有“張仲景祠”和“保節堂”, 現均不復存在。張仲景祠, 據載清嘉慶二年重修。民國時這裡亦辦過育英小學, 抗戰時毀。 1947年, 長沙中醫界曾捐款重建新祠三間, 改名仲景堂, 後因修馬路, 祠又廢棄。
三國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多少英雄多少事,到底在今時今日還留下什麼痕跡?大家對三國時代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三國演義小說和民間各個傳說中?到底史實情況是怎樣的? 整理,搜集,轉載有關三國的資料,不同人士的親訪見證,就在今日,讓我們尋找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
20170316
20170310
20170308
董奉山
今古槐鎮龍田村境內有董奉山, 就是後人為紀念董奉改名的。董奉山原名福山,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說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 故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語說:“福山, 今名董峰山, 屬長樂縣”, 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諧音。有的說, 福州得名的福山, 就是董奉山。董奉山下, 古槐鎮龍田村與雁堂村交界處, 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董奉草堂, 相傳是董奉的老家。草堂佔地20畝, 仿後漢三國時代風格而建, 四周遍植杏樹, 使我們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話的意韻。董奉草堂中的景觀有中國長樂中醫館、“杏林望重”大屏風、清代名醫陳修園專館南雅堂、“百草園”以及各種石刻等景點。正廳內立董奉“懸壺濟世”半身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