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吳塘, 亦名吳塘堰或吳塘陂, 是一座水利工程。該堰坐落於潛水上游野寨南岸濟渡處, 北岸正對安徽省示範中學野寨中學, 距離天柱山麓潛山縣城約10公里。
史料記載, 魏公曹操於建安年間佔領江北,
命廬江太守朱光駐皖城(今潛山)屯田, 將揚州刺史劉馥所修的潛水堰進行擴建, “以灌稻田”。建安十九年(二一四), 呂蒙向孫權建議, “皖地肥美”, “其山深秀而穎厚, 其川迤邐而盪譎”,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欲取中原非奪之不可。孫權趁著連夜大雨曹軍不備, 一舉攻下皖城, 俘獲太守朱光、參軍董和。吳軍進駐皖城後, 整修潛水堰, 遂將其改名吳塘堰, “民德之”。自後吳塘堰幾易閘址堤線。其間千餘年, 不乏清官賢守, 或“親率其民鑿河”, 或募捐建閘。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 吳塘堰土壩被洪水沖潰數百丈, 地方官奏報皇上, 請借幣修理。仁宗皇帝諭批借庫銀五千兩, 使“吳塘工歸實在”, “以資鞏固”, 並分五年將所借之款攤徵歸還。這次潰口, 皇帝親批借款督築, 但未成其事, 仍放淌十三年。十三年後,
潛山知事常景周集夫修築得固, 安全受益百餘年。
1958年, 政府將吳塘閘再次遷到山邊, 擴建成高二點二五米, 寬一點五米雙孔漿砌石拱閘, 閘外又建成近二百米的攔河堤, 改善引水條件。 1959年, 為解決下游痘姆、古井、王河、梅城等鄉鎮兩萬畝農田水源, 又投入資金, 發動民工, 沿山邊開挖出一條長三十公里的干渠, 既灌溉又洩洪。灌區面積近三萬畝, 取名五豐河, 寓意五穀豐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