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桑城, 一座世界上最小而又最奇特的城, 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中心。城內上有一株枯枝蒼勁、霜皮虯柯的桑樹, 距今約1800餘年, 乃三國時關羽手植, 雖主幹已枯, 然根生幼桑, 歷數代不衰, 仍枝繁葉茂。至明代, 當地官府在樹外圍以磚垣, 城圍11米, 高4米, 直徑3.5米, 面積十多平方米, 青磚砌築, 上有土垛, 狀若城牆, 名曰“漢桑城”。
城牆迎日面樹碑勒銘, 記述漢桑城來歷。桑城雖小, 卻是遠近聞名的一處勝跡。
在我國“三國旅遊景點線上”, 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新野。而在新野境內有兩座千年漢桑城。而這稱“城”的地方, 實際是兩處長寬不過3米的古蹟建築。建築內有兩棵千年漢桑, 一棵名曰“關植桑”, 一棵名曰“關宿桑”。這兩棵歷經千年滄桑且富有傳奇色彩的漢桑, 被當地人奉為“神樹”, 加以保護。因為它傳頌著三國名將壯穆候關羽樹下愛民、助民的故事。據《史書》記載, 公元201年至206年(建安六至十三年)劉備、關羽、張飛雄踞南陽新野, 築城練兵, 運籌帷幄, 三請諸葛亮, 決策《草廬對》, 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魏、蜀、吳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漢桑城高不過一丈、寬不足八尺、牆頭有城垛、城門有石碑鑲嵌的小城, 城中圍一株漢代古桑。相傳東漢末年,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駐軍新野, 請諸葛亮為軍師。諸葛亮寬仁愛民, 紀律嚴明, 深得百姓擁護。某日, 關雲長因一心閱讀兵書, 疏忽了拴於門前桑樹下的馬, 那馬啃壞了房東的桑樹。諸葛亮得知此事後, 立即治了關雲長的罪, 併罰其另植一顆桑樹, 作為對房東的賠償。此桑樹相傳即為關羽所植。民間傳說或許有後人附會之處。但此桑樹確屬二千餘年之古物, 是我國種桑養蠶悠久歷史的見證。
漢桑城修得小巧玲瓏, 七彎八叉的枯枝伸出城外, 遠處望之, 猶如一個古秀的盆景, 典雅有趣。古桑老態龍鍾, 軀幹如鐵, 巨大的枯枝扭曲著身腰, 裂著縫隙, 抖掉滿身甲皮, 猶如化石一般堅硬, 使人壯心不已, 感慨萬千。
“關植桑”著落在南陽市新野縣城西邊, 漢桑小學院內。這棵已有1800多年的漢桑樹周圍, 磚砌著一圈圍牆, 牆頭砌著一個一個城垛, 城廓前壁鑲嵌著石碑。千年古桑, 發出鮮綠的嫩芽, 顯得生氣蓬勃。是什麼原因使得這處小小的建築如此出名?原來, 我國歷史上一個很動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東漢末年, 劉備、關雲長、張飛駐軍新野, 運籌帷幄以圖大業, 後劉備集納方方面面的意見, 三顧茅廬, 在臥龍崗請出了諸葛亮。自從諸葛亮當軍師後, 採取了很重要的兩項舉措, 一是寬仁愛民;二是抓軍中紀律。就是這兩條, 贏得了百姓讚頌。一天, 關雲長從操場歸來, 將自己的坐騎赤兔馬拴在門口一棵桑樹上, 隨後進屋一門心思研讀兵書去了, 不料, 因為這匹馬餓了, 把樹葉、樹枝、樹皮啃了個淨光,
沒幾天, 桑樹乾枯而死。這棵桑樹的主人, 正是關雲長所住的房東--張老漢。諸葛亮得知這一消息後, 找到關雲長, 重申了愛民紀律, 要關雲長自覺補栽一棵桑樹, 以示對張老漢的賠償。關雲長開始想不通, 認為這是諸葛亮給他難堪, 進而仔細思考, 覺得諸葛亮的話十分有道理, 寬仁愛民, 抓軍中紀律, 就得將兵一視同仁, 己不正, 焉能正人?於是親自從市井上買來一棵桑樹, 高高興興地栽到了原處, 並再三向張老漢賠禮。為了不讓這棵桑樹再遭損失, 關雲長又帶領官兵, 圍著桑樹, 建造了一座磚築護桑城池。久負盛名的“漢桑城”便由此而來。
自新野縣城北上15公里, 便是三國古鎮沙堰。如今, 沙堰鎮政府院內有一株粗大的桑樹。當年, 曹操親率50萬大軍殺奔新野。諸葛亮制訂了先燒後淹曹兵的周密計劃, 派關羽在沙堰埋伏。激戰前夜, 關羽和袍睡在這棵桑樹下。曹軍殺入新野空城後被燒得焦頭爛額, 大敗而逃, 渡河時被關羽提閘放水淹死眾多。為此, 後人又彷照新野縣城內的漢桑城,
建起了另一座漢桑城。
2007年, 新野縣對漢桑城進行了翻修, 使用了水泥和新燒造的青磚。城體由圓形變為方形, 佔地面積也擴大了幾倍, 改變了古蹟的原有風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