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墓位於安丘城西南約30公里、紅沙溝鎮李家赤埠村東約200米處。據明萬曆《安丘縣誌》記載, 邴原墓在柴埠山。柴埠山即今紅沙溝鎮李家赤埠村東赤埠嶺, 此墓方位與舊誌所載的邴原墓的方位基本一致, 極可能是邴原墓。 1975年冬整地時曾挖出石門, 當即封存。 1982年文物普查時, 該墓已無封土。
邴原, 字根矩, 三國時朱虛(今紅沙溝鎮一帶)人, 漢末名儒。少時家貧, 父母早亡, 靠鄰居之師學習經書, 一冬之間能背誦《孝經》、《論語》。以後遊學四方, 講述禮樂, 吟詠詩書, 門徒甚眾。被郡徵召為功曹主簿、計佐等職。漢末黃巾起義時, 與好友管寧等避亂遼東十餘年。遼東本來虎多, 邴原去後, 所居村落獨無虎。邴原曾在路邊撿到一串銅錢, 拾起後系在樹枝上, 此錢既不見取走, 反而係錢者越來越多, 忙問原因, 說此樹為“神樹”。邴原怕此事漸成惡習, 遂祭祀後斂其財作為社供。曹操為司空時, 闢邴原署東閣祭酒。邴原有女早亡, 曹操的兒子倉舒也夭折了, 欲求合葬在一起, 邴原堅決辭謝, 曰:“合葬非禮也。”曹操不再強求。又一天, 曹丕宴會賓客, 曰:“君父各有篤疾, 有一藥丸可救一人, 當救君耶?父耶?”眾賓客議論紛紛, 莫衷一是, 只有邴原默然不語。曹丕又指名邴原作答, 邴原勃然對曰:“父也。”曹丕亦不復難。邴原與鄭玄是同時的經學大師, 但屬不同學派。據《三國志•邴原傳》注引《邴原別傳》記載, 邴原“講述《禮》、《樂》, 吟詠《詩》、《書》, 門徒數百, 服道數十。時鄭玄以博學洽聞, 註解典籍, 故儒雅之士集焉;原亦以高遠清白, 頤志澹泊, 口無擇言, 身無擇行, 故英偉之士向焉;是時海內清議雲:青州有邴、鄭之學。”可見, 邴原之經學地位可與鄭玄相比肩。華歆、邴原、管寧相友善, 時人號為“一龍”, 以華歆為龍頭, 邴原為龍腹, 管寧為龍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