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墓位於江蘇鎮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 墓高1.7米 ,
直徑約3米 , 建于長6.7米 、寬7.4米 的石平臺上, 北面擋土牆長6.8米 ,
高2米 左右不等, 墓前有高1.43米 、寬約0.7米 的大理石碑, 上面刻著7個大字“東來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墓早已不見, 1872年修築城牆時發現, 後屢次修治。抗戰前, 曾修葺一新, 建國初, 因塌山被埋沒。現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塊碑簡要記述了他的生平事蹟, 已無存。
北固山麓太史慈墓。此為得到官方首肯的太史慈墓, 2010年8月重新修整後, 如今太史建昌墓比原來多了一塊浮雕。太史慈墓周圍景觀已于2013年元旦前隨北固山一起翻新。近年越多人質疑此處僅僅是衣冠塚。
西元208年, 也就是太史慈去世兩年後, 赤壁大戰爆發。三國前期的將領、謀士幾乎全在這次大戰中嶄露頭角而且揚名, 而太史慈因其早逝, 在三國人物中顯得並不非常出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裏讓太史慈多活了兩年, 演義裏的群英會上, 太史慈被周瑜任命為監酒, 監督赴宴的人不許談軍事, 並成為周瑜打黃蓋的實際執行者, 又把太史慈的死安排在赤壁之戰後的合肥戰役中。
其實自三國到現在, 鎮江地方誌從未有過任何關於太史慈墓的記載。卻是到了清朝, 有個叫趙應珪的人在北固山為子義樹碑修墓(1870年), 碑上有10個大字曰:“東萊太史子義諱慈之墓”10個字。並附有序稱:子義山左黃縣人, 曾奉母命為孔文舉解圍, 旋踐孫伯符約, 招劉正禮散眾。後請兵仲謀, 報宋謙之仇, 至合肥中張遼計, 受箭傷回, 及北固病篤曰:大丈夫當立不世功, 未遂, 奈何死!因葬焉, 愛為銘, 以志之。除了序以外還有銘文“弓馬豪傑, 壯志未伸, 酬恩為母, 報德致身, 千秋忠孝, 共仰遺墳。”(證據出自《北固山志》)
所以可見, 趙某誤認為《三國演義》小說劇情為史實了, 此處可見演義內容如何深入人心。但事實上, 太史建昌卒於西元206年, 遠沒趕上合肥之戰。而也正是《三國演義》裏說“孫權見太史慈身帶重傷……遂收兵下船, 回南徐潤州(就是鎮江)……孫權……葬慈于南徐北固山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