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馬超墓遺址位於四川成都市新都區(2002年1月1日, 新都縣撤縣設區, 屬成都市管轄)城南三里處桂林鄉馬超村。 曾為縣文物保護點。新都馬超墓在各個時期遭到不同嚴重的破壞, 現已毀。在原馬超墓上則蓋起了高樓大廈, 馬超墓所處的路被命名為“馬超路”, 原來的遺址上的小區被命名為“馬超小區“, 區裡有個幼兒園(前身是馬超小學), 正是原來的馬超墓遺址。
四川新都新都是古代從成都市所經的第一個驛站, 地當要衝, 被譽為成都的“北門鑰匙”。 城南二里處是名將馬超墓。 此墓宏大, 座北朝南, 封土高約6米, 直徑約12米, 墓後有環狀土丘, 古柏森森。墓室寬約3米, 深約10米, 內有石門, 石案, 石棺台等, 雕刻精美。馬超墓早年即被盜掘。明代四川按察使楊贍、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縣邵年齊等, 為使馬超墓不致湮沒, 乃於墓前立碑,
道旁立華表。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 知縣陳銘在馬超墓四周立界石,
嚴禁在界內樵採、耕種、侵葬。道光十七年(1837), 知縣張奉書又重新丈量墓地, 共三畝一分七百四毫。 墓週栽植柏樹, 砌築圍牆, 招佃看守, 春秋祭掃, 並在道旁重立“漢故征西將軍馬公諱超字孟起之墓”標誌碑, 以壯觀瞻。清代保護馬超墓最著者, 當推四川提督馬維祺。 他曾在法越之戰和川邊平叛中屢立軍功。宣統元年(1909), 馬維祺到川北巡視軍務, 見馬超墓園傾圯、碑字漫滅, 感觸神傷, 乃慷慨捐資, 在墓前重修了獻殿三間, 親自書寫“英風常振”匾額, 撰書《馬公墓誌》刻石以存, 使馬超墓再具規模。馬維祺對馬超墓如此重視, 不僅因為他們都姓馬, 都與少數民族有血緣關係, 都是歷史上四川統兵的驍將, 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馬維祺所說, 是為了“崇先賢而勵後來也”。 民國時期, 曾在成都武侯祠寫下“兩表酬三顧, 一對足千秋”名聯的尤俊, 曾在新都留下“將莫遇馬威侯”的聯語(馬超死後追諡曰“威侯”), 抒發了對馬超墓被盜掘的感傷之情。
解放後, 這里辦起馬超村小學。文革期間, 馬超墓遭到徹底破壞, 墓石全被取空, 僅存墓後環狀土丘及碑刻兩通。1985年, 新都縣人民政府將馬超墓列為縣內重要文物遺址, 立碑保護。1987年, 全縣文物普查, 將兩塊碑石遷到升庵桂湖, 現立於桂湖碑林。一碑高194厘米, 寬88厘米, 楷書, 共10行, 行24字, 載馬超事略, 字大多漫患, 撰書者失考。另一碑為馬維祺撰書《漢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嫠鄉侯諡威侯馬公墓誌》, 高170厘米, 寬88厘米, 顏體, 共31行, 行13字。
馬超顯靈
據《四庫全書》子部收錄明中期著名筆記小說《耳談》記載:
明朝四川新都縣人楊廷儀 , 是宰輔楊廷和的三弟, 為官參議。父親去世後, 楊廷儀為他買卜墓地, 挖土後, 發現有塊高大的墓碑寫著:“漢左將軍馬超之墓”。 楊廷儀認為這塊風水寶地有了驗證, 於是就在那里安葬了父親。不久, 楊廷儀朦朧中夢見一人, 錦袍玉帶, 對他說:“我是漢將軍, 不要侵占我的墓地。”楊廷儀醒後, 沒有放在心上。 後來, 又夢見馬超戎裝彎弓,
一箭射中了他的左眼, 接著又一箭, 射中了他的右眼。 楊廷儀兩眼先後失明, 然而,
他認定卜葬之地是風水寶地, 因而毫不妥協, 意志更堅決了。後來, 又夢見馬超瞋目大怒說:“我定能給你帶來災禍。”不久之後, 楊家有幾個人, 和幾個商人結伴, 因垂涎商人的錢財而把他們全部殺死。事情敗露後, 被判凌遲重罪, 楊廷儀因此而被連坐, 處以棄市。麻城端簡公劉采, 當時任四川參政, 親眼所見。他的家人寶昌縣令劉守福說:“地因馬超而貴, 而不是馬超因地而貴。開始馬超家中二百餘口人, 都被曹操所殺, 只有馬超的兒子馬秋僥倖逃脫, 前去依附張魯, 後來馬秋又被張魯所殺。《蜀志》不說馬超的後人, 那麼馬家的滅絕就可想而知了。楊廷儀甘願殺身取禍, 而為子孫謀求不確定的風水, 可以說謀劃的過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