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墓在今天花果山下的大村。正史裏的王朗, 一些舊志及文獻皆說其歸葬之處在大村, 而沒有明指在大村何處。如顧乾的《雲臺山志》:“大村有王朗墓。”姚陶的《遊雲台記》:“大村有石劍二,高丈餘, 倒插土內, 即魏王朗墓。”而《雲台補遺》則明確指出:“王朗墓在彌陀庵北, 有土墩。”
據當地老人講, 位於花果山街道的政府大院, 解放前曾是地藏庵, 又稱南廟, 後改為彌陀庵。建陵老人有詩曰:“彌陀庵畔士成墩, 父老沿呼王朗墳。漳河凝塚今安在, 塔影嵐光滿大村”。彌陀庵的地址就在大村。
另據解放後的地方文獻記載, 王朗墓前的兩把石劍曾砌在飛泉村的灌溉渠上, 另有安放石碑的龜趺(贔屭)存於今花果山街道大院門前。根據此前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相關資料顯示, 兩把石劍現位於當路村王氏祠堂院中, 二柄石劍劍柄規格相等。劍全長約3.6米 , 寬約0.45米 , 厚約0.2米 。20世紀60年代初王朗墓遭毀, 20世紀70年代被農民用以在大村磚廠處修建農田灌溉渡槽。而石贔屭則保存在海清寺塔院中。
王朗不僅是一位元元身居高位、列三公的政治家, 而且還是一位博識能文、擅長奏疏的學者。他平生著述甚豐, 曾著有《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書。太和二年(228年), 王朗死, 諡號成侯。
傳聞王朗死後遷葬故里, 魏主降旨, 自長安至王朗家鄉, 一路上建有七十三座墳, 葬禮十分隆重。可諸葛亮有心讓王朗死也不得安身, 魏軍中散佈謠言:“座座都是金頭玉身, 花了黃金萬金”, 王朗疑塚結果被盜七十二座。只有一座因由族人看管而保存下來的一座, 也就是花果山下的大村王朗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