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遺址位於偃師縣佃莊鄉太學村, 原東漢洛陽城東南部開陽門外。經勘察發掘得知, 太學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 夯築房基排列有序, 井井有條。漢靈帝時著名書法家蔡邕等, 以隸體書丹刻經石46塊, 立於太學講堂前。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復興太學, 正始二年(241年)又立石經28塊, 每字以大篆、小篆、隸書三體書就。西晉仍依漢魏之製復興太學, 武帝初年有太學生3000餘人, 至泰始八年(272年)已達到7000餘人, 咸寧四年(278年), 太學再度繁榮, 太學生"越於海, 西及流沙, 並時集萬餘人。"太學先後培養出了王充、班固、張衡、蔡邕、阮籍、嵇康等著名人物。
自西漢武帝草創太學, 立五經博士, 開弟子員, 其在學人數, 至西漢末仿孔子弟子三千,
太學亦設員三千。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 典文殘落”, “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 遁逃林藪”,
太學零落。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 戎馬未歇, 即先興文教。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起營太學, 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建太學, 距皇宮8裡, 學業重開。順帝死後, 在梁太后執政期間, 太學更獲得迅速發展。後來由於學生來自各地, 師承不同, 所受經書難免章句有誤, 更有私行賄賂太學校書機構而增添書經文字以全私文者。為此, 靈帝在熹平四年詔令當代名儒蔡邕、馬日磾等正定五經文字, 由蔡邕以八分隸書書寫刊刻於碑以相參檢, 碑高一丈許, 廣四尺, 共四十六枚。 “駢羅相接”, 立於太學門外, 以瓦屋覆之, 四面欄樟, 開門於南, 河南郡設卒看守。碑落成之時, 其觀視摹寫者, 車乘日千餘輛, 填滿大街小巷。經學之盛, 於斯為美。宋蘇軾曾讚譽曰:“學莫盛於東漢, 士數万人, 噓枯吹生”, 把當時生氣勃勃的盎然景象表達得淋漓盡致。
自董卓之亂, 太學被毀, 典策文章, 竟共剖散。當魏文帝曹丕稱帝后, 才又掃除太學灰碳, 補石碑之缺, 備博士員, 開始招收弟子。至魏齊王曹芳正始年間又以古文、篆、隸三體刊刻石經《尚書》、《春秋》二部, 以供取正。太學自曹魏在廢墟上重建, 至晉武帝時再次“廓開太學, 廣延群生, 天下磷萃, 遠方幕訓, 東越於海, 西及流沙, 並時集至, 萬有餘人”。晉武帝曾三臨太學並行大射禮, 王公卿士、博士助教, 並治禮掌故、弟子門人咸在列位。又設宴班饗, 對學生的“勤學務禮, 遵修舊典”大加讚賞。對學校各級官員, 下及學生、樂工, 厚施豐備。 “人知所勸, 宇承風, 莫不景慕”, 並與咸寧四年(公元278年)十月二十日立碑頌德, 此即《三臨辟雍碑》, 太學再次發展進入高潮時期。西晉滅亡後, 太學復又被毀。時至北魏, 自孝文帝遷都洛陽, 才又重建太學, 連同國子學、四門學、小學, 設博士達四十人之多。由此, 經術彌顯,
學業大盛。培養的人才也年年相逾。直到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太學在洛陽才告衰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