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墓據考當在今湖北省麻城市白果藥王沖, 康熙年間《麻城縣志》等均有記載。上世紀60年代初, 當地政府調查發現藥王墓、藥王廟, 附近尚有一塆子, 稱為藥王沖, 居有王氏後邑, 《王氏族譜》開篇稱王叔和為“遠祖叔和公”可證。
藥王沖位於新洲區東北郊與麻城市接壤處, 麻城望花山古鎮西去五六里。是一個有上百戶人家的灣村, 主要聚居著王姓族裔。藥王沖屬麻城邊境, 分別與新洲區徐古、潘塘以及白果夫子河公社這兩縣三區四地毗鄰。新洲河麻城兩縣田疇相互交插, 互有飛地分佈其間。解放前, 徐古、潘塘曾先後歸麻城管轄過, 而多數時間歸黃岡縣管轄。建國後, 由麻城、黃岡、紅安、黃陂四縣分別撥出部份轄地, 設立新洲縣, 而後1983年新洲縣劃歸武漢, 故此, 藥王沖成了名符其實的邊鄙之地。
在藥王沖南邊的山崗後面有一座古廟叫藥王廟, 藥王廟後側隆起的一座土丘, 人們習慣叫“藥王墳”。原來這“藥王墳”就是魏晉時期一代名醫王叔和的墓地。這叫藥王沖的小村就是王叔和晚年的隱居地, 其許多醫學著述就是在這裡完成的。
藥王:即王叔和(201—280年), 名熙, 漢族, 西晉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人, 三國時魏國太醫令, 中國脈學創始人。他善於總結, 勤於記載, 對前人扁鵲、張仲景、華佗等遺著進行總結研究, 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醫藥理論, 尤其是對脈學有系統的研究。著《脈經》、《張仲景藥方》等。晚年寓居麻城, 葬於麻城白果老爺山(後改名“藥王沖”)。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劉表病死。不久, 劉表的兒子劉琮以荊州投降曹操, 王叔和與他的家族也一同歸順曹操。在此之前, 曹操因“頭風”病復發, 召華佗不至, 便將華佗殺死在獄中。不久, 曹操的小兒子倉舒得病, 無人醫治死去,
曹操才認識到醫學的重要, 後悔不該殺了華佗。公元220年魏國建立後, 曹操重視啟用各種人才, 王叔和便以其高超的醫術, 當上了曹魏的“太醫令(太醫令相當於今天的最高級醫院的院長)”, 專為宮廷和朝中士大夫診脈看病。由於他精通藥理, 進京3年後在一次藥理競技中奪魁, 被敕賜為“藥王”稱號。
公元261年, 王叔和因病與世長辭, 享年81歲, 死後葬在湖北麻城縣老爺山。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後人在山上建了一座藥王廟, 並將附近的一個村莊改稱藥王沖。王叔和以其在祖國醫學方面的卓越貢獻, 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崇敬, 他的業績已永垂後世。
“藥王墳”前面的碑記有云:“藥祖晉代人也, 世居山西澤州府高平縣, 及元帝渡江, 五胡亂華……乃渡河南徙避居於世焉……祖以神醫壽世, 朝廷敕賜“藥王”, 今“藥王墳”、“藥王廟”、“藥王沖”其名所由來也……。”史載王叔和名熙, 山西高平人, 曾任太醫令。編有《脈經》10卷, 又輯集散佚的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並加以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