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霄山, 又名淩霄山、中岩山, 位於邢臺市邢臺縣北部山區與內丘縣相鄰之地, 距邢臺市區35公里 , 主峰海拔1089米 , 黃巾軍寨遺址位於靈霄山中段,
是太平道的發源地, 黃巾軍的大本營。東漢末年, 邢臺巨鹿人張角在靈霄山創立“太平道”, 聚義四方英雄豪傑, 懲治貪官汙吏, 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東漢地主階級統治。山上至今還遺有當年黃巾軍的點將台、練兵場、石梯、寨子門、寨牆、水牢、營址、地道、八角亭等, 另外建于宋代的淩霄寺至今香火旺盛。
《順德府志》記載“僻處西域, 距府城(順德府, 今邢臺市)七十里, 介於皇姑、太子兩岩之間”, 故原名中岩山、中央寨, 屬太行山的一個支脈, 該山地處太行山深處, 四面皆是陡峭的懸崖絕壁, 只有數條羊腸小徑可通山頂。黃巾軍寨位於靈霄山中段, 是一處享有盛名的歷史文化遺址, 東漢末年黃巾軍首領張角曾于此建立山寨, 聚義四方豪傑, 今山上仍留有不少漢代遺跡, 如當時的點將台、水牢等, 靈霄殿裏的滾龍玉柱上還刻有“大賢良師座中岩”幾個字, 大賢良師即張角的道號, 目前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氏兄弟的點將台在護林所的上方, 有石質臺階可以攀登, 這臺階下接護林所旁邊的臺階, 用料寬大厚實, 雖然歷經千年風雨, 依然保持完好堅固的狀態。點將台呈三層階梯狀, 依山而築, 下層四十二級, 中層十三級, 上層二十六級, 共計九九八十一級, 臺階上是一片面積不小的平地, 可容納數百人, 平地就是張氏兄弟的點將台。點將台的上方是一座小廟, 打開殿門, 供奉幾尊神像。左側的一尊就是張角。塑像濃眉大眼, 身披戰袍, 正襟危坐。在這裏張角不叫張角, 叫大賢良師。靈霄殿原有上刻“大賢良師座中岩”的滾龍石柱, 史書也多有記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 道教尊其為神仙。小廟的石質廊柱雕刻文字和花卉, 富麗堂皇, 是靈霄山的原建築構件, 瑩亮滑膩, 溫潤似玉, 都是上好的石材。
宋朝元豐年間在淩霄山上建立淩霄寺, 明代高僧譚順在此傳道, 重修了寺院, 在殿內塑造了張角和馬龍、馬憲兩員大將的泥像。以後又增築了大批廟宇殿堂。從殘存的遺跡看, 當年廟宇不下百座, 構成一個殿堂林立、千佛普坐、氣勢雄偉的古建築群。現在有關張角的遺跡外, 還有南寺塔、八角琉璃井、皇姑寺、戲臺等遺跡,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 有傳統廟會, 至今香煙興盛。
據“重修中岩山空龍殿記”記載, “中岩山座邢州乾方七十餘裏, 亦曰淩霄山, 曰武馬山等等, 古稱雲城外四座山門, 紅門、龍門、土門、石門, 內有城牆環繞城中, 經年雲霧飄渺, 松柏長青。”空龍殿的兩邊有兩塊石頭, 一塊上寫左昆侖, 一塊上寫右昆侖, 在平臺的左前方還有塊石頭上寫志心岩。
黃巾軍寨位於海拔1062米 的淩霄山中段, 黃巾軍寨自然景觀壯美, 尤其是金秋十月, 蒼鷹盤旋於懸崖峭壁之上, 野菊怒放, 五彩繽紛, 青松翠柏掩映其間, 紅葉似火, 染盡層林, 更勝香山紅葉。
黃巾軍寨是太平道的發源地, 黃巾軍的大本營。東漢末年, 邢臺巨鹿人張角在靈霄山創立“太平道”, 聚義的四方英雄豪傑, 招募平民百姓, 懲治貪官汙吏, 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東漢地主階級治。山上至今還遺有當年黃巾軍的點將台、練兵場、石梯、寨子門、寨牆、水牢、營址、地道、八角亭等, 尤其是“水牢”保存完好, 是當年張角懲治貪官汙吏、豪強劣紳的地方。
軍寨的北寨門已無存, 一座石屋橫臥在寨口處, 權做了寨門, 入寨首先看到一座磚窯, 為歷代修造寨內建築而設。一座精心雕琢的龍頭石拱橋, 連接著內寨通道, 橋的盡頭是一口據說是東漢時期挖掘的、有八塊梯形大石拼裝作口的古水井——八角琉璃井。井的對面原有的營寨已充做了黃姑廟, 是信奉靈空教的信徒們自發重修的。黃姑廟原留存著兩條張角建宮殿時的滾龍石柱,
一千八百多年來龍柱一直安靜的接著晨起的朝陽, 可卻被幾個人偷走, 幸被發現, 追回。龍柱後被文物部門保管收藏, 故現場只留有兩根鐫刻著楹聯的青石廊柱。
黃姑廟的右側是一排普通的平房建築, 均已空閒, 往前200米 有一座院落, 裏面居住著看山人。繼續前行, 小路的盡頭拐彎處, 有一塊頂部平坦的巨石, 高高的矗立在山崖邊上, 這就是過去黃巾軍的三個點將台之一。在此, 張角曾點齊了討伐東漢政權的兵將, 於公元184年2月, 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軍起義。
點將台的下面是一險峻的石壁,
石壁象一整塊巨石雕琢的一樣橫臥在峽穀盡頭, 由於石壁上常年有溪流向下滴淌,
此處也被叫做滴水岩。石壁向內凹進很大的空間, 裏面修建了一座睡佛寺(也叫臥佛寺), 睡佛殿向南。睡佛寺內供奉中天未來佛, 也就是明代的靈空教教主劉才運的涅盤雕像。聽說這裏的睡佛很靈驗, 身上哪里疼痛, 虔誠的撫摸一下睡佛相應的部位, 便會摸到病除。
沿一條小路可至黃巾軍寨的南門,
叫做南天門, 門已經不見蹤影, 只有兩座石雕的門當顯示著曾經的門戶。
南天門的右下方懸崖瀑布的左邊,
就是張角關押叛徒、懲治貪官汙吏的水牢。水牢周圍地勢險峻且荊棘叢生。水牢口小肚大, 下麵有兩間屋大, 全部用條石壘砌, 水深1米 多, 常年不幹不涸。雖然此處也用來懲治叛徒, 可也正是叛徒唐周的告密, 使得起義提前一個月倉促起事, 起義軍遭到了很大的傷亡。
沿靈霄山的主峰方向上行, 到黃巾軍第二點將台, 這裏修建了一座三層閣式八角亭, 八角亭的北下方、皇姑廟的上方, 坐北朝南, 是一個獨立的院落, 院外散放著許多碾滾, 石磨, 石臼, 這是黃巾軍在山寨加工糧食的用具。院裏有五間平頂石窯, 另有門樓和廂房, 門樓和廂房經過改建, 石窯保持著原貌。石窯內呈穹隆型, 石質窯頂, 白灰抹縫, 裏外套間, 各有一個小型窗戶, 牆壁厚達1米 , 西側牆壁有一石龕, 外掛一布簾, 是靈霄山的全景示意圖。示意圖所顯示的廟宇殿堂, 許多已經不復存在。指揮部的上方曾有張角的“大帥金鑾殿”和鐵瓦樓, 可惜已被摧毀。
沿石階而上, 是黃巾軍第三點將台, 臺上是一片面積不小的平地, 可容納數百人。是張氏兄弟在此居高臨下, 點封將官, 分派任務之處。繼續往上走已沒有石階路, 只有寬僅能容足的羊腸小徑通往山上, 草叢中有精雕細琢的石坊底座和營房遺址, 顯示了往日曾經的輝煌。臨近山頂處有一塊酷似仰天嘶鳴的駱駝的巨石, 山頂建有靈空廟, 廟內供奉著靈空教教主劉才運的塑像。山頂約4-50平米, 四周懸崖峭壁深不見底, 黃巾軍寨牆隱約於樹叢間, 沿山崖邊綿延數公里, 是黃巾軍寨的西部屏障, 霧氣中與北面的太子岩遙相呼應, 山后是內邱縣境的馬豆莊和瓦窯莊。據說張角撒豆成馬, 剪紙為兵, 因雨淋兵馬顯現原形, 故得名馬豆莊;又因靈霄山建廟時, 北峰是峭壁, 騾馬難以上山, 只有趕羊群從山下瓦窯背馱琉璃瓦, 一隻羊僅馱兩片瓦, 故得名瓦窯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