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澤墓在德清縣境內。南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四引晉張玄之《吳興山墟名》稱:“敢三山者, 以其三峰在敢村, 南則吳丞相闞澤所居也。”清康熙《德清縣誌》:“敢山舊名澉三山, 山墟有敢村, 故名。三山聯絡, 曰敢山, 曰龍山, 曰鳳山。或曰, 昔吳丞相闞澤居此。敢當作闞, 後人音訛。”綜合歷代方志記載, 闞澤曾寓居吳興郡永安縣(今德清縣境), 吳赤烏六年(243)卒後卜葬於縣境三山之陽。村人感勉, 遂稱三山為闞山(後簡闞為敢, 因三山都被溪水環繞, 明代以來又加水旁成澉, 訛作澉山、澉三山, 亦間作敢山, 實誤。), 也就是今德清縣幹山鄉(現已併入鐘管鎮)幹山村境內的幹山(1969年以後又簡澉為幹), 實指相互聯絡的三座小山:西面幹山, 高132米 ;中間鳳山, 高70米 ;東面龍山, 高100米 。(當地村民則習稱東側蜿蜒起伏者為龍山, 西側秀麗挺拔者為鳳山, 居中者為幹山。)闞澤墓就位於闞山南麓向陽的山坡上, 地穴磚室砌築。墓址背倚山峰, 南臨小漾, 下有石拱橋, 名為鳳凰橋。可惜後來毀於大躍進時期, 磚石皆被移作它用。另據記載, 闞山山南曾有祭祀闞澤的闞山廟, 當即所傳其舊居之地。
闞澤(?或170~243)三國時吳國名臣, 學者。字德潤, 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世代務農。少時好學, 居貧無資, 常為人抄書。究覽群籍, 兼通歷數。初舉孝廉, 除錢唐長, 遷郴令。孫權為驃騎將軍, 辟補西曹掾。吳黃龍元年(229)孫權稱帝后, 授尚書。嘉禾三年(234)擢為中書令, 加侍中。赤烏五年(242)拜太子太傅, 仍兼中書令, 節經傳文之要及諸注說以授太子。因儒學勤勞, 封都鄉侯。闞澤學識淵博, 晉張勃《吳錄》中記載虞翻贊其之語, “蓋蜀之揚雄”、“亦今之仲舒”。為人謙恭篤慎, 宮府小吏, 呼召對問, 皆為抗禮。人有非短, 口未嘗及, 容貌似不足者, 然所聞少窮, 深為孫權所器重。六年(243)冬卒後, 孫權曾為之痛惜感悼而食不進者數日。曾從徐岳學劉洪之乾象法, 著有《乾象曆注》, 今佚。 在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風 獻密計黃蓋受刑”、第四十七回“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中, 描寫闞澤積極主戰, 第一個識破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 並且挺身而出, 自告奮勇渡江至曹營為黃蓋獻詐降書。被曹操識破後他仍面不改色, 哈哈大笑, 妙言讓曹操相信了詐降書, 是苦肉計中的關鍵人物。後來在第八十三回“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中描寫劉備御駕親征東吳時, 也正是他, 向孫權舉薦陸遜為大都督率眾迎戰, 在間接上挽救了東吳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