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靈宮建於曹魏時期, 位於今洛陽市老城區文明街東端與四眼井街交叉處, 距洛陽文廟不足200米, 廟前有新建的關公像。原來關羽死後, 其首(靈)曾妥寄於此而得名。歷史上, 妥靈宮屢毀屢建, 最後成了文明街小學家屬院。
在洛陽文廟附近的關公像, 後面有幾間破敗不堪的老房子, 各房子內幾乎空徒四壁, 推開小院門, 一塊文管部門所立的石碑上赫然顯示著幾個字「妥靈宮」, 是當年關林首級被東吳送到洛陽時被曹操臨時安放到這裏, 隨後送到洛陽南部厚葬, 現關公像的位置以前是個大殿, 後面僅剩下幾座小房子了。
這兩個小院幾間老房子, 除了文物碑外沒有發現其它更能了解妥靈宮歷史的東西, 一間相對完整的屋子門窗緊閉上著鎖無法進入。在老房子的後面有一口井, 目測深達五六米, 直徑二、三米。井上有新刻的四個孔的方型石板, 這就是新修的四眼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 曹操在洛陽, 孫權遣使者請求曹操發兵共擊蜀將關羽於荊州。曹操誓師南征, 未到荊州, 而關羽已敗。次年春正月, 曹操還於洛陽, 孫權遣使送來關羽首級。曹操將武庫的一座院落設為祭堂, 大祭之後, 以王禮葬之於洛陽南郊。而祭堂則改稱為壽亭侯祠, 因為關羽的爵位是壽亭侯。壽亭侯祠, 又被稱為關公廟。該廟歷代重修, 先後被稱為武安王廟、關帝廟, 清乾隆皇帝定名為妥靈宮。妥靈宮是最早的關公祭祀建築群, 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帝廟」。根據妥靈宮現存碑文記載, 妥靈宮坐東朝西, 原建築規模由山門、義勇殿、拜殿、武安殿、配殿、廊房等組成。
自漢以後, 妥靈宮屢毀屢建, 歷經千年風雨。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 李自成義軍攻入洛陽城後, 與原駐守鐘鼓樓的明軍20餘人, 在妥靈宮雙方進行了激烈拼殺, 明軍全部陣亡, 義軍放火焚燒了妥靈宮。清朝順治、康熙年間, 在關帝廟舊址建了三組建築, 分別是關帝廟、奎光閣、元帝廟, 並在奎光閣設奎光書院, 其大致佈局在乾隆十年《洛陽縣誌》所載《金元洛陽城池圖》中一目了然。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乾隆皇帝南巡洛陽, 到關帝廟祭拜了關公, 並下詔以關帝廟、奎光閣、元帝廟為基礎, 建立專祭關公的廟宇, 定名為「妥靈宮」, 並親書匾額。歷時一年, 妥靈宮建成, 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包括山門、義勇殿、舞殿、武安殿、配殿、茶室(伽藍殿)、廊房等建築。
民國初年, 妥靈宮香火鼎盛, 每年妥靈宮廟會規模盛大。特別是吳佩孚駐洛期間, 每年都在這裏主祭關公, 妥靈宮廟會更為著名。
1927年, 馮玉祥下令將妥靈宮的道士驅散, 塑像砸碎。妥靈宮也被徵為公用。 1932年3月, 國民黨《河洛日報》創辦, 該社遷入妥靈宮, 並在這裏建立了印刷所。其大門上還題有於右任「河洛日報」磚匾。
1931年, 國民政府在此成立了洛陽縣民眾教育館;1937年, 中共黨支部在民眾教育館成立;1946年, 中央通訊社洛陽辦事處, 又在妥靈宮後大殿設辦公處,
1948年年初停辦。洛陽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 妥靈宮成了文明街小學東院,
一些古建築也相繼被拆除改建為教工宿舍。文革期間妥靈宮外悟世碑被砸毀。如今, 妥靈宮僅存前大殿三間(後修)、石碑一通及後大殿石砌高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