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縣西南衙下集鎮潘家集村有一條山溝叫貂崖溝, 傳說是古代美女貂蟬隱居過的地方。在貂崖溝下方2里處, 有一平台, 地名叫莊稞窪, 現有兩戶張姓人家居住, 傳說這裡就是貂蟬的出生地。潘家集村距臨洮縣城30餘里, 東臨洮河, 西界康樂胭脂川, 南望紫松山, 北靠五朝山。貂崖溝屬於東西走向的紅道峪溝的支溝, 其山路崎嶇、艱深, 有傳說中的“貂蟬洞”、“貂蟬沐浴泉”等遺存。
貂崖溝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 裡面群峰疊嶂, 山泉涓涓, 自然環境幽雅。但因此前很少有人到此地造訪, 汽車行進了數里後, 便無路可走。進到溝深處, 前面的懸崖絕壁上豁然有一崖洞, 據說這就是當地傳說中有名的“貂蟬洞”。該洞坐北朝南, 離地面山坡有20多米高。 “貂蟬洞”洞深10丈有餘, 高約6尺, 內有石炕、石桌等。當地群眾說, 此洞是過去貂蟬隱居的地方。洞下面有一泉水, 傳說是貂蟬沐浴的地方。
同西施、王昭君、楊貴妃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 在臨洮當地有兩種傳說。一種是神化了的說法。據說有一樵夫經常來此砍柴, 有一天他發現一位少女在泉水中沐浴後, 很輕鬆地飄然上行進入了絕壁上的崖洞。隨後一道霞光從洞內射出, 映紅半壁山崖。出於好奇, 樵夫攀緣而上, 到洞口一看, 眼前的景象令他目瞪口呆,
石洞內石炕、石桌、蓮花座等一應俱全, 儼然一座修道寶殿。再細看這位少女面帶微笑, 儀態端莊, 正對鏡梳妝, 那光芒正是鏡子的反光。樵夫被秀女美麗的容貌所吸引, 一時看呆了, 不小心踩翻了腳下的一塊石頭。秀女警覺起來, 見無法躲避, 便起身相見, 說她名叫貂蟬, 在此修煉, 並一再請求樵夫保密。但這位樵夫下山後卻迫不及待地告訴了鄰居。人們跑來看時, 只見半山崖上的石洞口放著一面鏡子, 還有一堆貂蟬用於化妝的胭脂石, 而洞內已空無一人。據說貂蟬翻過貂崖溝山梁, 在現胭脂川馬家集東街口, 踩石上馬, 騎著赤兔馬入蜀, 從此離開了故里。這一天是五月端陽, 人們為了紀念她, 就在山溝里拉起了花兒會, 也修建了貂蟬廟。至今花兒會每年如期舉行, 貂蟬廟經千餘年風雨已不復存在。
另一種說法是貂蟬人長得美麗俊秀, 住的又是獨戶山莊, 在當時朝廷選美、山大王搶親很不安全的情況下, 就避居山洞。後來因戰亂出走, 最終流落到王允府中, 成為一名歌伎。董卓, 隴西臨洮(今岷縣)人。後因他鎮壓黃巾起義有功, 官居涼州刺史。當時東漢朝廷內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非常激烈, 都想控制東漢政權。董卓是個野心家, 也想控制東漢政權, 搞出了許多不得人心的事。他的舉動, 遭到了官員丁原等人的反對, 董卓害怕丁原對己不利, 就用重金和胭脂赤兔馬收買了丁原的部將呂布。呂布是個反复無常之人, 他接受了董卓的錢財, 就把丁原殺了,
投靠到董卓手下, 被董卓收為義子。王允是朝廷的司徒, 實在忍受不了董卓的殘暴, 利用貂蟬的美色設計出了一套“連環計”。使呂布定了殺死董卓之心。於是王允派人請董卓進皇宮議事, 呂布緊隨保護, 進入皇宮北掖門時, 呂布乘機用戟刺喉殺死董卓。董卓一除, 頓時京城一片歡騰。
貂崖溝的北面是馬家窯文化遺址, 東南為寺窪文化遺址, 西面是現康樂縣胭脂鎮, 有傳說中貂蟬的上馬石和拴馬的胭脂樹, 東南方有董卓墓, 有說董卓在其生前在朝擅權之際, 就已命人修墓, 選址、用材、建築結構都耗費心血, 只可惜, 董卓一定未曾料到自己的死期來臨竟如此之快, 下場尤其慘烈, 為彌補其生前的作惡多端, 董卓的屍首被拋之街頭, 遭受董卓迫害過的家族門生將其屍首燒成灰燼, 撒遍山頭。故而董卓之墓並未有實際用場, 僅為一座空墳。臨洮還有呂布城遺址, 相傳為董卓擅權、呂布掌管朝廷築城事宜時所構築, 位於甘肅省臨挑縣境內, 據《臨洮縣志》載:“呂布城在臨洮府西二里洮水東岸,相傳呂布所築, 今遺址尚存。”此城大致方位在今臨洮城之西南, 以木廠雍家莊為中心, 西臨洮河, 南去高家堡, 北至木廠魚池。 20世紀50年代初, 城基尚存, 今已被毀。
據《三國志平話》, 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 家長是呂布, 自臨洮關相失。有學者考證, 貂蟬姓任, 小字紅昌, 出生在山西忻州郡九原縣木耳村, 15歲被選入宮中, 掌管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 從此更名為貂蟬。關於貂蟬姓任一說, 據清代無名氏《錦雲堂》一書記載, 貂蟬, 姓任名紅昌, 臨洮人。吳保強認為, 在貂崖溝以東數十里的紅道峪溝口, 有任姓村莊兩處。當時貂崖溝一帶森林覆蓋, 草木豐盛, 為了生計, 任氏家族完全有可能遷往此處居住。可以推理出貂蟬的父輩是從禦下集川的任姓村莊遷到貂崖溝附近居住的。因此, 貂蟬姓任也就有了一個根由, 禦下集川的任姓村莊就是貂蟬的祖籍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