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墓”又叫“吉水大墓”, 坐落於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城105國道旁的縣博物館內, 整個墓形呈“品”字狀, 整個墓的外形給人的感覺就如一座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大墓均使用乾砌法, 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的粘接物。經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實地考察後認定, 此墓為“東漢大型藻井磚室土墩墓”, 建於三國東吳晚期, 距今已1700多年了。
1991年8月修建京九鐵路時, 在吉水縣縣城東南隅, 贛江與恩江的交匯處的“三碗齋”發現一座大型古墓。因封土“品”字形排列, 高8至9米, 狀似3碗大齋飯, 自古稱作“三碗齋”。該墓規模宏大, 結構奇特, 壘砌精細, 經專家認定為“三國三型藻井磚室土墩墓”, 距今1700多年, 國內罕見, 考古學家稱之為“江南第一墓”。
這座古墓平面呈“凸”字形, 墓室用灰色網線紋花磚平地壘砌, 由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左右耳室、左右藻井及正方形迴廊組成。前室平面呈八邊鋸齒開,
後室平面呈方形。前室與後室有甬道相連。左右耳室, 券頂。左右迴廊延伸, 分別設左右對稱的藻井, 藻井為四隅券進式穹窿頂。墓底距封土堆高15米, 南北、東西線長各為30米, 佔地900平方米。封土呈覆漏斗狀, 為黃色粘土夯實而成。
據有關學者考證, 墓主為三國時東吳譚紹。縣城東約6公里處有譚埠村, 原叫潭甫村, 是譚氏開基。相傳譚氏開基後曾有人在朝廷做過大官, 而且是皇親國戚。該村也早有孫權姐夫墓大“三碗齋”的傳說, 據《三國志》吳志卷五《妃嬪傳(潘夫人傳)》所載:“吳主權潘夫人(第六夫人), 會稽章句(今浙江餘姚)人也。你為吏坐法死。夫人與姊供輸織寶(古時對犯人家屬的一種懲處辦法), 權見而異之, 召充後官, 得幸有娠……遂生孫亮。赤烏十三年(250年), 亮立為太了, 請出嫁夫人之姊, 權聽許之。明年立夫人為皇后(251年)……權尋薨。孫亮即位(252年), 以夫人姊婿譚紹(孫亮呼為娣丈, 孫權呼之為娣夫)為騎都尉, 授兵。亮廢(258年), 紹與家屬送本郡廬陵。”譚紹在吳國孫亮為帝時, 是皇帝近臣, 任騎都尉, 掌握護衛皇室安全的重大兵權。官職與墓室規模相吻合, 墓的營建時間與《吳志》記的譚紹也不相上下。
吉水博物館副館長葉翔說, 當時由於修京九鐵路的需要, 大墓在原址上整體向西移動了近200米,
目前在博物館內的這座大墓, 是後來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 對原來大墓的每塊磚的位置進行了編號, 按“一比一”的比例重修的, 整個墓與原貌相差無幾, 為了更好地保護該大墓, 吉水縣又在大墓上建起了一座博物館。葉副館長說, 該墓最大的特點是, 形狀奇特, 整個墓都是用磚乾砌壘成的,
每塊磚之間沒有用任何粘接物, 很好地使用了物理學的原理。在重建過程中專家也嘗試過使用這種方法, 但均告失敗, 所以最後還是用了粘接物。至於古人是怎樣不用粘接物就建起瞭如此一座大規模的墓, 到現在仍舊還是一個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