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蘭溪市西部18公里 處, 有330國道途經該村, 交通便捷, 是蘭溪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二江(新安江、富春江)一湖(千島湖)一山(黃山)”銜接的接點和必經之地。諸葛八卦村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布列, 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 是國內僅有的古文化村落。該村地形中間低平, 四周漸高, 形成一口池塘。該池是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 也是布列“八陣圖”的基點。
諸葛八卦村原來叫高隆村, 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西部, 是迄今發現的諸葛亮後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建築格局按“八陣圖”樣式布列, 且保存了大量明清古民居, 是國內僅有、舉世無雙的古文化村落。北緯29.5, 東經119.2。
諸葛八卦村一帶地形如鍋底, 中間低平,
四周漸高。四方來水, 彙聚鍋底, 形成一口池塘, 這就是鐘池。鐘池是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 也是布列“八陣圖”的基點。鐘池並不大, 但這口水塘半邊有水, 半邊為陸, 形如九宮八卦圖中的太極,
奇妙無比。以鐘池為中心, 有八條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 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崗, 其平面酷似八卦圖。小巷又派生出許許多多橫向環連的窄弄堂, 弄堂之間千門萬戶, 星羅棋佈著許多古老縱橫的民居。接近鐘池的小巷較為筆直, 往外延伸時漸趨曲折, 而許多小巷縱橫相連, 似通非通, 猶如迷宮一般。外人進入小巷, 往往好進難出, 甚至迷失方向。有意思的是, 數百年來村中居住的諸葛亮後裔並沒有意識到小村佈局的奇妙之處, 身在“八陣圖”, 不知八卦形。直到從一本舊書中查到相關記載, 這一奧秘才大白於天下。如今, 只要登上鎮外的土崗向下俯視, 仔細辨別, 整個村落九宮八卦之形就會完整地展現在眼前, 其佈局之奇妙獨特, 令人讚歎不已。
諸葛鎮為何如此佈局, 迄今說法不一。有人認為這種佈局是諸葛亮“八陣圖”的翻版, 是諸葛後人根據諸葛亮陣法精髓而設計的, 這既是對祖先的一種特殊紀念, 也是對諸葛亮“八陣圖”的變相保存;諸葛後人雖然不嗜爭強鬥狠, 但戰備意識很強。如此佈局, 有利於在鐘池一呼百應, 從四面八方包圍來犯之敵, 無形中增大了取勝的把握。如此等等, 見仁見智, 不一而足。也許, 隨著新資料的不斷發現, 這個問題在不久的將來就可完全解開。
諸葛鎮不僅佈局奇特, 鎮中古民居也非常罕見。據相關記載, 此鎮始建于宋元時期, 後代屢有續建、改造, 至清康乾時盛極一時。全鎮保存明清古建築二百餘間, 散佈於鎮中的小巷弄堂間, 原汁原味, 古風猶存。據說, 極盛時鎮中有各類祠堂十八處, 大多雕樑畫棟, 工藝精湛。現存大公堂、丞相祠堂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當中民居大門多為鐵皮包制。
諸葛後裔們繼承了先祖諸葛亮的優良傳統, 勤於學, 精於業。據傳, 諸葛亮當年曾有“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的古訓, 而諸葛亮是千古第一良相, 後人不可逾越, 於是諸葛子孫們便不問仕途, 一心學醫。1996年, 諸葛鎮作為一個整體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諸葛八卦村, 位於浙江中西部蘭溪市境內的群山中, 據考證, 該村是由諸葛亮27世孫諸葛大師於元代中後期開始營建的。至今有600餘年的歷史, 仍保存完好, 成為人們旅遊訪古的新去處。村落在8座小山的合抱之中, 這8座小山的分佈很像八卦的樣子, 形成外八卦;村中的樓宇建築、街道八方呼應。“鐘池”位於中心, 似太極陰陽魚圖, 8條小巷向外輻射, 形成內八卦。諸葛亮十四世孫諸葛利(公元952年)宦遊山陰(紹興)後任壽昌縣令, 卒于壽昌。其子青由壽昌徙往蘭溪西陲硯山下(公元1018年), 傳至27世諸葛大師(1280年), 因原址局面狹窄, 覓得地形獨特的高隆崗, 不惜以重金從王姓手中購得土地, 以先祖諸葛亮九宮八卦陣佈局營建村落。從此諸葛亮後裔們便聚族於斯、瓜瓞綿延。到明代後半葉, 已形成一個建築獨特、人口眾多、規模龐大的村落。村落佈局結構清楚, 廳堂、民居型制多、品質高, 宗祠的規模宏大、結構獨特, 各種建築的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 建築豪華, 結構豐富, 古建築總面積 達6萬多平方米, 村內地形跌宕起伏, 古建築群佈局合理, 連綿起伏。村中水塘波光粼粼, 竹木茂盛, 巷道縱橫, 錯落有致。村落景觀多樣而優美, 即有鱗次櫛比的古建築群, 又有環水塘而建的古商業中心, 全村形成了一個變化豐富而統一的整體。
諸葛八卦村的村貌奇美, 徜徉在街道上, 那古香古色的建築風格, 讓人得到極佳的審美享受。諸葛八卦村各家各戶, 面面相對, 背背相依, 巷道縱橫, 有如迷宮。話說諸葛大獅(諸葛亮第二十八世孫)在高隆安家落戶後, 他運用自己學到的陰陽堪輿學(即俗稱的風水學)知識, 按九宮八卦構思, 精心設計了整個八卦村的佈局:以鐘池為核心, 八條小巷向外輻射, 形成內八卦;妙的是村外剛好有八座小山, 形成環抱之勢, 構成外八卦。村內房屋分佈在八條小巷, 雖然歷經幾百年歲月, 人丁興旺, 屋子越蓋越多, 但是九宮八卦的總體佈局一直不變。據說, 這是中國第一座八卦佈局的村莊。來到這個奇村, 閉上眼睛隨便一指, 都會指到一座百年以上的屋子。諸葛村八卦村位置與地形圖, 外有八座山, 形成外八卦, 內以鐘池為中心, 形成內八卦。
從當地人講的幾件往事, 便可知這樣的佈局具有防衛功能。1925年北伐戰爭期間, 南方國民革命軍肖勁光的部隊與軍閥孫傳芳部隊在諸葛村附近激戰三天, 竟然沒有子彈炮彈落入村子, 整個村莊安好無損。抗戰時期, 一隊日軍從村外高隆崗大道經過, 竟然沒有發現這個村莊。村中建築各家各戶, 面面相對, 背背相依, 巷道縱橫, 似通卻閉。外人貿然進村, 如果沒有熟人帶路, 往往進得出不得。據說, 曾有盜賊混入,
找不到出路, 結果束手就擒。
諸葛後裔多以經營藥材為生, 青壯年長年在外, 家裏防火防水防盜格外重要。因此, 在房屋建築設計上設置了許多附屬設施, 加強應急保護。山牆大部為馬頭牆, 高出正常牆體1米 左右,
這樣即使鄰居起火, 也不致漫延過來。院內普遍設有水缸、水池等救火設施, 一旦起火, 可立即實施撲救。為防水災,
院中普遍有較完善的排水設施, 精密而實用。
諸葛八卦村確實是中國第一奇村, 它至少有三奇:
諸葛八卦村的鐘池首先是奇在:全村絕大多數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國宰相諸葛亮的後代。換句話說, 滿村的人幾乎全是姓諸葛, 或是嫁到諸葛家的婦女, 只有極少數不是諸葛家族的成員。據中國全國第七次諸葛亮學術研討會(1993年10月13日 在諸葛八卦村舉行)時的統計, 中國諸葛亮的後代共約16000人, 單單一個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約4000人), 堪稱中國第一。
其次, 這個村還奇在它的佈局精巧玄妙,
從高空俯視, 全村呈八卦形, 房屋、街巷的分佈走向恰好與歷史上寫的諸葛亮九宮八卦陣暗合。
第三、這裏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築與文物(最久遠的距今700餘年)。700多年來的朝代更替、社會動亂、戰火紛飛, 不知多少中國名樓古刹、園林台閣, 或焚於戰火, 或毀於天災, 但這座大村莊卻像個世外桃源, 遠離戰火, 避過天災, 躲過人禍。
諸葛後人們聚居在諸葛鎮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 樸實而妙趣橫生。走在村中, 細心一點的人都會發現, 窄巷中相對的兩家人家門卻並不相對, 而是錯著開, 無一例外。當地人管這種做法叫“門不當, 戶不對”。諸葛後裔們說, 這種建築格局有利於處理好鄰里關係。如果“門當戶對”, 兩家人家每天進進出出, 交往過多難免發生矛盾。發生矛盾仍要每日面對, 積怨更深, 難以解決。如果“門不當戶不對”, 問題就會因刃而解。無疑, “門不當戶不對”正是牽住了安定團結的牛鼻子, 恐怕只有諸葛亮的後代, 才會想出如此簡單有效的辦法來。另外, 諸葛鎮民居多為四合院式建築, 四面封閉, 中留空間。而房屋的前沿比後沿高, 每到下雨, 幾乎所有的雨水都聚集在自家院內。諸葛後裔們管這種做法叫“肥水不外流”。
諸葛亮生前諄諄告誡子孫“良相治國、良藥醫民”, 這是諸葛興國濟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誡子書》中的名句“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更是諸葛精神的核心。諸葛八卦村每年有兩個最重要的日子, 那就是農曆四月十四日 諸葛亮的誕辰, 及八月二十八日 諸葛亮的忌日, 在這兩個大日子, 全村人都要參加隆重的祭祖大典, 配合大典還要舉辦熱火朝天的廟會及請戲班來演戲。
諸葛八卦村建築宏偉, 而且都是保存完好、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築。整個村子就是一個巨大的活文物, 是中國古村莊與古民居完整保留的典範。村內的明清兩代房屋多達200餘所。
大公堂, 位於村的中心, 坐北朝南。前面有一個名曰“鐘池”的水塘, 鐘池有一道牆 , 正面是一幅大八卦圖(左), 背面是一個“福”字。大公堂位於鐘池北側, 始建於明代, 據說是江南地區唯一僅存的諸葛亮紀念堂。祠堂前後五進, 建築面積700平方米 。里間十分開闊, 可供數千人舉行活動。堂內壁上繪有三顧茅廬、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等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壁畫。堂外圍牆旁現存六株龍柏, 暗示諸葛後人六族繁衍, 人丁興旺。門庭飛閣重簷, 高約10米 , 上懸一塊橫匾“敕旌尚義之門”。頂層有明英宗於正統四年(1439)所賜盤龍聖旨立匾一方, 表彰諸葛彥祥賑災捐谷千余石的義舉。整座建築古樸典雅, 氣勢恢宏, 保存完好。
諸葛村的大部分住宅都是造在起伏的山坡上, 從前到後逐進升高, 叫做“步步高”。住宅的門頭, 都是精美的以蘇式雕磚門頭為主要特色。門頭邊由簡到繁變化很多。簡潔的披簷, 以非常明快的結構邏輯與極其和諧的比例顯出當地工匠高超的技藝。華麗的披簷有雕刻精緻的牛腿、斗拱、月星等等。矮門大多是花格心的, 玲瓏剔透, 輕快又花巧。矮門上方離門楣大約30釐米的位置, 架空有一道纖繡的月梁,
曲線柔和而有彈性, 作一些淺浮雕, 與矮門呼應, 完成了門洞的構圖。大戶人家大門包著鐵皮, 釘著泡釘, 做得極其華麗。
諸葛村的民居, 家家戶戶都有門聯, 貼在兩片門扇正中, 靠近中繼的位置, 又貼一對窄而短的副聯。副聯很簡單, 常見的是“開門大吉, 迎春接福”這樣不拘平仄的頌禱, 門聯則講究對仗,
如 “諸葛大名垂宇宙;孔明後裔承祖訓”、“不須著意求佳境;自有其逢應早春”。不幸有喪事, 則門聯第一年為藍色, 第二、三年為綠色, 常見的有:“慈竹當風空有影, 晚萱經雨仍留芳。”、“徑掃丹楓皆喪禮, 門臨白馬盡佳賓。”門聯下方, 門鈸外側, 家家都貼一對元寶, 是金銀剪紙的, 在元寶形輪廓裏剪出喜鵲登枝之類的圖樣。門框的兩側抱柱上, 各掛一隻木雕的葫蘆形或花瓶形香插。
諸葛村最基本的住宅型制, 稱為三間兩搭廂、對合、前廳後堂樓、三進兩明堂、對合加樓上廳。三間兩搭廂上面有樓, 通常只作儲藏之用, 大型的三間兩搭廂,
是正屋三間, 兩廂各一間, 當中為天井。對合就是密閉的“口”字形的四和院, 它的正屋叫上房, 隔天井建屋三間叫下房。風水術士說:門廳有堂門, 上房堂屋有太師壁, 二者平面合成一個“昌”字, 有利於發家。 前廳後堂樓建築是前進為落地大廳, 單層, 以迎賓接待客人之用。後進為三間兩搭廂, 有樓, 為住室生活場所。大廳坐落在地上高敞宏闊, 很有氣派, 大廳前有左右兩廂和天井。三進兩明堂三進都有樓, 前後可以穿通, 三進房子的屋脊, 從前到後一個比一個高, 叫“連升三級(脊)”。對合加樓上廳的型制是三開間, 通敞而高, 梁架很華麗, 它用材考究, 製作精細, 雕刻講究, 富麗堂皇, 連樓上鋪瓦的椽木都刻有流暢的線條, 精細工巧。這是諸葛村型制最高檔的建築, 也是江南民宅中唯有諸葛村特有的。
諸葛村很多民居大堂內天井照壁上寫的“福”字很特別, 仔細觀察一下這個“福”字的結構組合, 左邊偏旁為鹿, 諧音“祿”字, 右邊偏旁為“鶴”, “鶴”代表長壽, 而暗藏個“壽”字, 鹿鶴相逢為“喜”, 本字為“福”。原來它蘊涵著“福、祿、壽、喜”這四個字。諸葛村明清時代民宅有200多座, 是“青磚、灰瓦、馬頭牆, 肥梁、胖柱、小閨房”的徽派建築典型,
它的建築品質之高, 規模之大, 氣勢豪華而壯麗, 被古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古民居的富金礦”。是目前全國保護得最好、群體最大、型制最齊, 文化內涵很深厚的一個古村落。
位於下塘路邊的大經堂, 是諸葛村的十八廳堂之一, 建於明代, 具體時間家譜無記載, 是諸葛村仲分雍睦堂房派下的私己廳, 共三進, 蘇式磚雕的門頭。原在它的正前方二十步外有一門台, 裝飾豪華, 木雕精緻, 可惜1972年被拆, 牆基尚存。大門二旁有一對旗杆石, 據家譜載, 清乾隆年間歷任江蘇八縣縣令的諸葛蓉就是大經堂房派的人。諸葛村有7座廳堂有旗杆, 大經堂就是其中之一。諸葛族人大多從事中醫藥業, 蘭溪有句民諺:“徽州人識寶, 諸葛人識草。”大經堂現辟為中藥標本展館。館中近千味中藥標本就是諸葛後裔自己採集製作的。前廳金柱上的對聯這樣寫道: 藥業經營, 遍南布北, 可從志書查記述;醫道高明,
救死扶傷, 且由《宗譜》說端詳。
中藥業是一門專業性很高的行業, 從採集到製作各種丸、膏、丹、散不僅要有很熟練的技術, 而且要研讀藥書, 諸葛族人明清時代從事中藥業起就以父傳子, 以親帶鄰, 形成獨特的諸葛藥業文化。縣誌和宗譜中記載, 四代以上經營醫藥的就有十四家。後廳前金柱上的楹聯這樣讚頌:丞相子孫勤勞處世;高隆兒女醫藥傳家。後廳中展示的是幾百種藥用動物標本, 有穿山甲、林麝、羚羊、玳瑁等。大經堂右側是一小園, 園門門台用小斗拱、托拱搭建, 小巧精緻。小園中種植杜仲、金銀花、麥冬等藥材和花草。
明代開始, 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商品經濟逐漸在城鎮中發展起來, 也逐漸向農村中滲透。諸葛村由於地理位址屬三市交界處, 交通發達, 南商北賈過往較多。看著每日往來的行人過客, 村民便在靠近大道的住宅內陸續開設了為過往客商們和過客服務的茶館、飯店, 以後就出現了各種雜貨店和手工作坊。到清代經營當鋪的紹興人, 修鎖、補鍋、打鐵的東陽、永康人, 制糖、做糕點的義烏人, 善於經營的徽商或開店或作坊在這裏定居下來, 上塘商業區就逐漸形成了。上塘商業中心是一條環形街, 街外圈在陸地上, 街內圈在架在水面上的水閣樓, 店鋪的形成各式各樣。大致有排門式、石庫門式和水閣樓三種。
1958年大躍進, 上塘被填, 水閣樓大部分被拆除。 2000年諸葛村投鉅資對上塘進行了復原, 重新挖出上塘, 整修了口岸和路面, 修復古店鋪、住宅。復原後的古商業街、店鋪一間緊挨一間。商業街上的排門式店鋪二層略略向上挑出於底層, 木板牆開有窗子, 或實板推拉式或格扇式, 窗的下欄有裝飾性的花格欄杆, 上下層的牛腿和騎門梁都刻有與商業性質相合的蝙蝠銜錢, 古老錢串、元寶、聚寶盆等, 石庫門式的店鋪兩進三進較多, 臨街一進大多三間二搭廂, 後進為作坊或住宅。這種店鋪, 在堂屋內設櫃檯, 主要開設當鋪和藥店為主, 現今古街上有葆仁堂、壽春堂藥店。有浦江水晶、蘇州刺繡、永康錫器、龍泉寶劍、古董店、字畫店、百貨店、保健品店。萬源莊、永裕號、永泰昌、義生昌、筆耘軒等老字型大小招牌店鋪都已恢復。沿街連片的水閣樓搭在靠岸的水面上, 上塘水閣樓基本建於太平天國之後, 全用木結構、木樁、木柱、木梁、木地板、木牆壁、木排門, 水閣樓統一連排建造。上下兩層, 臨水有挑台。以經營茶和小吃店為多, 有饅頭店、餛飩店、麵條粉幹店、煙酒店、理髮店。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的旅遊服務中心。上塘古商業街是考察中國農村從純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難得史料, 也是諸葛村從血緣村落向業緣村落過度的見證。
丞相祠堂也是為紀念諸葛亮而修建的, 與大公堂相距百米, 面積1400平方米 。坐東朝西, 平面按“回”字形佈局, 有屋52間, 由門廳、中庭、廡廊、鐘鼓樓和享堂組成, 古樸渾厚, 氣勢非凡。祠堂雕樑畫棟,
門窗欄杆等部件均雕刻精細, 美不勝收。中庭是祠堂最精彩的部分,
中間四根合抱大柱, 選用上好的松、柏、桐、椿四種木料製成, 取“松柏同春”之意, 祈求家族世代興旺。中庭兩邊廡廊各七間, 塑諸葛後裔中的傑出人士, 用來激勵諸葛子孫們奮發向上, 成就一番事業。從廡廊拾級而上, 兩旁分列鐘、鼓二樓。祠堂最後是享堂, 中塑諸葛亮像, 高2米 餘, 兩側分侍諸葛瞻、諸葛尚及關興、張苞像, 氣韻生動, 呼之欲出。
除了上述二堂, 諸葛鎮內還保存著許多明清古建築, 鱗次櫛比, 錯落有致, 仿佛如顆顆璨燦的珍珠, 散落於鎮中的每個角落。像這樣佈局奇、規模大、年代早、數量多、種類繁、建築精、保存好的古民居群落, 不僅在江南, 就是中國也不多見, 具有極高的歷史和科研價值。
鐘池位於諸葛村的中心, 在大公堂正前面,
面積0.24公頃 , 它的邊上是一塊與它逆對稱面積的陸地, 村民用以曬場之用。易經上說“東南為陽、西北為陰”再加上“天圓地方”之說, 空地和鐘池正呈陰陽太極圖形。陸地靠北和鐘池靠南各有一顆水井, 正是太極中的魚眼。鐘池的南岸是一個陡坡, 順著陡坡而建的幾幢大房子從北岸望去一幢比一幢高, 加上前面貼水一溜小平房, 跌宕起伏,
輪廓線大起大落, 景象峭拔而優美。鐘池四周伸展出八條小巷, 特點各個不同, 形成了坎、艮、震、巽、離、坤、兌、乾八個部位。大公堂就在它的坎宮部位, 從它的正門邊上東而去的一條十分幽深, 一層層的臺階上坡, 左側是綠蔭如蓋的園子, 的一右側是一排排住宅的後牆, 這條巷是通往村中十八廳堂之一的積慶堂的。鐘池東面條巷子很平直, 100米 長。八條小巷似通卻閉, 似連卻斷, 虛虛實實, 猶如一張蜘蛛網, 又宛如一座迷宮。
從明代起, 諸葛村的高隆諸葛氏家族遵從“不為良相, 便為良醫”的祖訓, 在大江南北和中南亞地區開設了三百多家藥店, 如今諸葛村四代以上的中藥世家就有十四家。據光緒《蘭溪縣誌》載, 一向發達的蘭溪中藥業, 有三分之二是諸葛族人經營的。蘭溪修志館館長祝諫在《高隆諸葛氏宗譜·序》中說:
吾蘭藥業以瀔西為著名, 而瀔西藥業又以諸葛為獨佔, 以余聞之, 有清中葉蘇州之‘文成’、鹹、同間揚州之‘實裕’, 俱有聲于時, 除杭州胡氏‘慶余’、葉氏‘種德’外, 當屈一指。諸葛氏設‘祥源莊’於滬上, 南則廣州、香港, 北則津沽、牛莊, 運輸貿易半中國。如蘭而倫, ‘天一’藥肆, 馳名浙東, 曆百餘年而生理勿衰……。
天一堂創建於清同治年間, 距今140多年, 創始人諸葛棠齋是諸葛亮47代後裔。他生於清道光甲辰年, 原是儒士, 國學生, 欽加五品銜。後棄儒辭官經商, 致力於藥業經營。棠齋先生精于鑒別藥材, 善於經營管理, 習藥經商恪守“道地藥材”、“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以“敬業”、“為民”為辦店宗旨, 十分重視本店聲譽與商業道德。如“天一堂”精製的全鹿丸, “天一堂”監製的“諸葛行軍散”、“臥龍丹”皆按古方配料精製而成, 療效顯著, 為家藏必備良藥。諸葛棠齋也成為當時浙江藥業界的佼佼者。《諸葛氏宗譜》這樣記載他的“吾鄉商宗, 聲華並茂……”。
諸葛村的文化, 是融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和市井文化為一體的村落文化。在這裏, 您可以親身感受諸葛亮歷代後裔寧靜淡泊的村居生活和積極進取的民俗風情。 紡紗、織布是諸葛村婦女們--從小姑娘至老奶奶都必須從事的勞動任務之一 。諸葛村的農坊館裏面有作板、古老的織布機、碾坊、碾盤、油坊、炒鍋、小手磨等等!作板:用這根細長的竹杆卷取彈松的棉花, 然後用搓板搓緊, 做成一根“棉卷”, 就像紡紗廠裏粗紡工序一樣。棉卷經過紡車的紡撚, 成為棉紗。這是一門很有講究的手藝, 要求雙手並用, 用力勻稱, 棉紗粗細勻稱, 鬆緊勻稱, 否則織出來布就很難看。碾坊:是用來碾米的它和碾盤, 碾子, 碾槽, 這叫碾拖, 碾鬥, 構成了一部聯動的機器, 用牛來拖動。
把整蘿的稻穀倒在碾鬥裏, 牛一拉動, 碾子就跟著轉, 打開碾鬥開關, 稻穀就自動撒在碾盤上了;經過碾軋稻穀就成米和糠, 通過碾槽, 用籮筐收集起來, 倒回到碾鬥時, 再碾一遍。如要吃糙米, 碾兩遍;如想吃精米, 則碾三遍。碾好的谷糠連米一道在碾床裏過篩, 先過米篩, 再過糠篩, 剩下的放到風車裏過風, 把所剩下的米糠風乾淨, 就成大米了。小手磨 :一個人坐在凳子上操作, 炒豆、炒米、炒玉米、炒麥等磨成粉, 就由它來完成。兩隻手分工使用, 也不太容易。不過熟練了, 也就得心應手了。油坊 :是榨油用的。我們這是主要榨菜籽油。供食用的, 另外也是榨桕子油, 工業用的。炒鍋 :這是大碾, 這是榨床, 這是榨錘。把菜籽炒熟, 上碾, 用稻草打包, 有鐵箍箍好, 放進榨床裏。然後不斷用榨錘撞擊榨榫。達到一定的壓力, 油就被榨出來了。榨油是一樁非常繁重的體力勞動, 好幾個五大三粗的青壯男子漢, 高唱著勞動號子, 即齊心合力, 又解困解乏, 別有一番情趣。在農坊館內, 您可以觀賞到玲瓏剔透的建築築木雕, 以及竹雕、竹編、刺繡、剪紙和磚雕。從中領略諸葛村人的民俗風 。
百草生態園位於諸葛八卦村南側, 山水相映, 園內竹木周布, 林果飄香,
生長著上千種中草藥, 還養殖部分供觀賞的藥用動物, 是一個中藥動植物園。園區占地220畝, 是一個集教育學習, 觀賞識別, 休閒保健的中藥文化教育基地, 使人們能直觀瞭解中藥文化知識, 識草用藥, 養生保健。園區分藥用動物觀賞區、藥圃體驗區、觀賞果林、垂釣閑區、景觀荷田等五大區塊。園內有中藥炮製展示——本草坊;茶吧——香茗居;購物店——杏林鋪子和傳統古老的農坊器具體驗活動項目。
位於下塘北岸的“壽春堂”藥店, 是2000年經整修後對外旅遊開放的。有二進二明堂和五間二搭廂等幾幢古建築組成。民國以前是諸葛後裔和紹興人開的一家當鋪店。
正門面對下塘, 青磚門面, 铇釘鐵門。進門靠右是藥櫃, 藥架上整齊擺放著盛裝中藥的藥瓶, 靠左吸壁樘板上, 掛著多塊用金粉書寫的介紹丸、膏、丹、散功效的掛匾。正中間堂楣有一古匾, 上書“壽春堂”三字, 二旁金柱上的楹聯很有寓意:
但願世上人無病, 何愁架上藥生塵。後堂樓是用於作坊的, 現展示著一些中藥炮製加工用具和炮製程式。有煎制驢皮膠、鹿角膠的銅鍋, 搗藥的藥臼、磨藥的藥磨、碾藥的藥碾、切藥的藥刀。一般藥店都是前店後作坊, “壽春堂”藥店也不例外。向右進一小門是一小展廳, 展示的是諸葛村村民中收集來的一些原諸葛族人在外經營藥業時保存下來的藥用器具, 有明代的石藥碾、藥壇, 有清代的藥碗、錢稱、藥匙、藥壺, 還有百年老店“天一堂”清代期間制售的 “諸葛行軍散”、“臥龍丹”、“眼藥膏”。“天一堂”、“保仁堂”的藥店印章。
諸葛村原有三個藥店, 小病不看醫, 購藥不出村, 傷風咳嗽婦嫗皆知用藥。壽春堂中的中藥購物商店, 佈置得古樸典雅, 中間靠壁的展櫃中人工製作的大人參與靈芝栩栩如生, 購物櫃中中藥材琳琅滿目, 有祖傳秘方配製的藥酒配料和八卦茶, 各種保健藥材, 應有盡有。諸葛族人在大江南北經營中藥行業, 皆以“地道藥材”、“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相標榜。藥店內後金柱上的楹聯:散稱諸葛行軍, 馳名於世;學傳瀕湖本草, 精義入神。
雍睦堂建於明正德年間, 是仲分宗良公享祀廳堂, 門面以蘇式磚雕裝飾, 精美而華麗。中央部分突出於兩側簷口之上, 成三樓式, 高約10米 , 簷下有磚的小斗拱, 枋上有亞字紋, 上方的豎匾刻有“進士”二字, 二側的牆全是平整的素面, 烘托出中央的富麗精細和輪廓跳動。頂上有一葫蘆, 上插方天畫戟 , 使得整個門面顯得有節制、有層次也相當明快。氣勢雄偉而壯觀。雍睦堂共三進, 門前有一小廣場。左邊有一側屋, 右邊隔一小弄是保存很好的樓上廳民宅。清嘉慶年間仲分進士夢岩公倡首大修一次, 民國三十二年又經重修。解放後雍睦堂歸生產隊使用。因年久失修, 於1980年後進被毀。1995年重修時後進予以恢復。重修後的雍睦堂現辟為蠟像館。有進士諸葛峴少年用功讀書時蘸墨作蜜吃的故事, 有“一科三舉”的群組蠟像, 還有進士諸葛琪, 歷任八縣知縣的諸葛蓉等的事蹟展覽。
享有“八卦奇村, 華夏一絕”美譽的浙江省蘭溪市諸葛八卦村西部石阜岩下, 歷史上有一片神奇的廟宇群, 奇峰翠竹, 曲徑通幽, 幽居庵、翠峰寺、文昌閣、隆豐禪院等壯麗宏偉的廟宇建築, 寺僧三百的暮鼓晨鐘, 十八羅漢金水桶金扁擔的傳奇故事, 彌勒佛、觀世音、關老爺、文昌帝曾經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求願向善之心。“古寺青山外, 疏鐘嘵霧中。漸催滄海日, 遙度白雲空。隱隱清隨梵, 錚錚韻細風, 不知高臥客, 幽夢幾回通。”合韻的明代古寺寫真了往日的美景。寺廟曆元、明、清數代而香火不絕, 享有“小靈隱”的盛譽。時光流逝, 歲月滄桑, 這裏只留下了寺山、寺塢、寺畈的地名。華夏盛世, 百業俱興。諸葛村為全國文保單位, 中國南方古村落文化的典範, 有完整的生活內涵, 而傳統的佛教文化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文保規劃和要求, 有必要在遺址上複建部分佛教建築。2007 年, 諸葛村積極宏揚傳統文化, 發展旅遊產業, 投鉅資在廢棄的原址上複建隆豐禪院廟宇群, 恢復完整的佛文化內涵。複建後的隆豐禪院, 占地10 萬多平方米, 綠樹成蔭, 曲徑通幽, 有山門、土地亭、大照壁、放生池、鼓樓、鐘樓、伽藍殿、天王殿、觀音殿、諸神殿、子孫堂、文昌閣、法堂等建築。廟宇群的所有建築完全按明清寺廟風格複建, 采巨木, 選奇石, 傳統技藝施工, 原貌古法裝飾。寺廟奉觀世音、十八羅漢、彌勒佛、四大天王、關老爺、真武帝、文昌帝等神佛,
延請高僧主持, 嚴守清規戒律, 恢復豐富多樣的佛事活動, 隨後隆豐禪院日常佛事活動均由高僧主持, 並繼續進行廟宇開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