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有馬岱墓就在崇州懷遠鎮太平山上, 成都市一眾三國文化研究學者曾來到崇州市懷遠鎮太平山考察, 在那座山上, 有一座被當地人世世代代認定是馬岱墓的墓穴。根據考察專家一致鑒定, 墓中被挖出的一匹匹青磚, 正是東漢時期的漢磚。而這墓穴, 至少一定是東漢墓穴。
有老人確認曾在墓中抱出過幾匹刻有“馬岱之墓”字樣的漢磚, 只是許多當年的物品已不知所蹤。但村民壘雞圈修蜂房的磚確實就是漢磚。
依照當地泉水村村民的指示, 墓址就在山間一片藤蔓之中, 然而該地已無任何古墓痕跡。墓址旁邊, 是一處廢舊的農居, 殘牆斷壁中, 散落著數塊長滿青苔的青石磚。當地文管所工作人員告知, 這幾塊磚就是墓中曾出土的漢磚。
“這樣的漢磚家家都抱了些回去蓋房搭圈”。這裡的幾戶農家都果然看到各家搭建的水池、雞圈、柴房等等, 多少都用了這樣的磚塊。而在一處蜂房中, 牆壁幾乎全用這種磚搭起的, 仔細觀察, 能清晰地看出有“菱形紋”、“回字形紋”的刻花。當地文管所及武侯祠博物館的專家皆確認, 這確是東漢的漢磚。
一戶張姓村民說, 村中世代都稱出土漢磚之地是馬岱之墓, 曾有老者見其碑, 見其穴, 但未被保護, 所以舊物早已不知所蹤。
而在“馬岱墓”附近曾出土過漢墓群、五銖錢,
曾任懷遠鎮党辦主任、懷遠文化站第一任文化站站長的林以先老先生還對這座墓有過詳細考察。這座墓雖現已不見規模, 但曾明顯顯現為兩部分:依傍太平山山腳下有一條墓道, 挖山而入, 正是墓穴所在。墓穴的垂直水準線向上, 同位置的山坡上, 則是“墳包”。上世紀50年代, 大煉鋼鐵之時, 山石被開墾, 墓穴曾被挖掘, 村中有已故老人留下線索, 曾言在那個時期見到過山腳下墓道前的石碑, 可惜並不識字。86歲高齡的老黨支部書記楊少全說太平山北山咀便是馬岱墓道, 上世紀辦磚廠, 磚窯就建在墓上。他曾見墓前共有三個拱形門, 門裏還有墓道, “墓室還有多深多遠說不清”。
當地村民都知道, 在辦磚廠之時, 馬岱墓旁的山中還曾出土過漢墓群。這也是林以先親眼所見, “至少5座漢墓”。座座都有符合漢代特點的碑座和耳石。除了出土漢石漢瓦, 在放貢品的盒子裏, 還出土了許多漢代的五銖錢。林以先記得, 那些五銖錢當年都放置於文化站裏, 但更替數年, 現在也不知散落何處。“馬岱墓所在是太平山的龍頭寶地, 是風水之精華”。
講起馬岱, 村中從老到小, 家家都能道其英勇, 其在諸葛亮病逝後受楊儀派遣斬殺了蜀將魏延, 更是被村人津津樂道。除了這些史書傳奇, 當地人還口口相傳“子龍葬銀屏, 馬岱葬太平”的說法。其實, 這話並非傳說。現今82歲曾在崇州宣傳部門任職的馬時熏老先生說, “子龍葬銀屏, 馬岱葬太平”原話記載於《大邑縣誌》, 而趙子龍在大邑縣銀屏山下的墓址, 現已成為重要的三國文物被保護。“馬岱葬太平”, 也是太平山村民代代皆知之事。並且相傳懷遠為諸葛亮屯軍之所, 以馬岱駐防禦羌, 所以當地百姓認為, “馬岱葬太平”是情理之中。關於“馬岱墓”, 當地人還流傳著這樣一件事。民國初年的縣官樊旭穎曾組織公開挖墓, 挖到一半, 閃電驚雷, 狂風大作, 於是當地也就有了“挖馬岱之墓, 天公都要震怒”的傳聞。“天公是否震怒不知確否”, 馬時熏稱, 但樊姓縣官掘墓確有此事, 這也在當地史書上有明文記載。而其將墓挖掘到什麼程度, 就無人知曉了。
在馬時熏的記憶中, 上世紀50年代大煉鋼鐵, 馬岱墓道的磚瓦曾被挖作修建高爐的主要材料。當時馬時熏被派來太平山調查此事。來到現場看到果有其事, 並親眼見到馬岱墓穴和墓道。只是當時“墓穴已被挖掘一空”, 馬時熏只撿回幾匹磚瓦, 磚上刻有明顯的“馬岱墓”字樣, 只是現已不知散落何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