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於「益州既定」(公元213)後, 為翊軍將軍和鎮東將軍任內護衛成都, 屯兵大邑一帶, 兼以錦屏山一線防羌,
訓練伐魏軍馬, 山上有子龍祠,望羌台哨所。第四座山麓的子龍廟, 又名將軍廟, 自古有之, 明清猶盛, 民國時期曾作郊處公園, 盛極一時。第七座山頭為當年訓練兵馬趙雲閱兵處, 名閱軍樓, 俗稱望軍樓, 將軍樓, 今有廟存。
成溫邛高速路至大邑出口, 右邊一排山巒即錦屏山。錦屏山起於斜江東岸, 止於幹溪河畔, 一堂十二山屏, 春夏秋冬, 錦繡四時風景。據乾隆大邑縣志(1749年)載, 將望軍樓列於《古蹟》條的第一位,
說明自明末甲申兵燹之後, 大邑古蹟雖然已幾成灰燼, 但經過李德耀縣令的恢復重建, 很多古蹟都得到了重輝。望軍樓也許因為偏僻之故, 沒有遭到重大破壞, 恢復起來較快, 所以相比之下它是古蹟中第一。“望軍樓, 在縣東三里山中。舊傳蜀漢順平侯趙子龍鎮守是地演兵之所。”與大邑光緒版大邑縣誌所載略同。也有所不同的是古蹟條增加了另一種志《邛州志》記望軍樓。
當地老人說當年的望軍樓規模的確是大。從山下到山上, 聽祖輩講當年望軍樓的廟宇柱頭一抱多大, 有二十餘重殿宇, 在現在望軍樓大殿下頭, 一里多路長的山坡上都是廟房。現在的代家溝溝口, 路從右邊的半山腰開挖而上。路邊是望軍樓的沙門, 現在入溝的水泥路是當年的廟宇。就是說現在的水泥路道是望軍樓廟祠, 已荒蕪的山坡中是望軍樓的古路, 當年的廟基和路道舊痕仍在。在望軍樓山上, 白玉華、李永鴻等民間仁人誌士多年努力恢復了四幢殿宇。入廟內見宮殿式大殿一座, 幾根巨大石柱支撐著樓宇, 屋頂四角高翹, 飛簷凌空。十分雄偉!大堂上有趙子龍將軍塑象雄風凜凜, 神采奕奕, 旁有兩位小將護衛著, 再現了三國時百戰百勝將軍的英姿。
據當地人說:“錦屏山下, 子龍廟、望羌台、白馬溝、練兵溝等相隔只有幾座山頭, 都是當年趙子龍在此防羌的重要遺址, 布陣戰場, 練兵之處。望軍樓下是趙將軍安營扎寨屯兵之所在地。九座山丘就是昔日的“九寨連營”。”九寨連營設在大邑城北幾十座山中, 是依據山勢部署的一個陣法。九寨連營橫向十多里, 縱深四五里, 包含了幾十座大小山頭。九寨連營沒有載入歷史保留下來。但在大邑民間卻傳了近兩千年。
九寨連營的遺跡已經消失了許多, 在現今九寨連營山頭山壑留下的還有﹕平雲亭、望羌台、子龍祠、寨子口、子龍廟、子龍墓、寨子山、躲兵溝、白馬溝、望軍樓、洞口煙霞石馬嘶等, 其詩詞歌賦見歷代縣誌與民國以來及今人眾多協會所辦刊物之內。其餘的還有老城區的箭道街,
子龍街, 新城區兔耳墩的故事, 馬落河的故事, 新場鎮頭堰白雲關的故事等, 都與趙雲駐防相關。另外有關趙雲白馬故事的祠宇, 大邑就有三個﹕一個在城北山口堰處;一個在城東北大學城處;一個在縣南安仁鎮至沙渠鎮中段處。山口堰的白馬廟, 當地老鄉用破磚頭壘了間廟房於竹林坡坎處, 算是保留了遺址, 其餘兩處白馬廟則完全消失, 灰飛煙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