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城位於宜都市委、市政府所在地, 三國時吳軍都督陸遜在此築城拒蜀, 故名陸城。話說曾在陸城有當年吳軍掘井取水的四十八井、練兵的陸遜洲。公元222年, 陸遜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夷陵之戰”, 火燒蜀軍連營, 以少勝多, 使劉備敗退白帝城。
陸城歷史悠久, 自西漢置夷道縣以來, 除清順治四年(1647)至康熙元年(1662)縣治在長江北岸的白洋外, 陸城鎮一直為縣治所在地。西漢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始置縣制, 名夷道縣, 治今陸城, 隸南郡。東漢建安年(210年)劉備改臨江郡為宜都郡, 宜都含“人傑地靈, 宜於建都”之意, “宜都”之名始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吳國大將陸遜攻占宜都郡。蜀漢章武二年(222年), 蜀大軍攻吳, 吳偏將軍右都督陸遜領兵抗蜀, 於此築土城, 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 火燒連營七百里, 吳軍大敗蜀軍於彪亭, 劉備逃奔白帝城。夷陵大戰後, 陸遜名振三國, 人們把宜都郡的“夷道戰”改為“陸遜城”, 年長日久, 人們又把“陸遜城”叫“陸城”了。明朝的錢塘名士彭穎來宜都一遊, 曾留《陸遜城》的詩一首, 可以為證。詩云:“天意亡劉不可爭/故叫孺子獲功名/大星未隕原頭夜/安得而今喚陸城”。
明成化六年(1470)在舊址重築土城,
周長六百五十丈, 高一丈二尺, 設五門, 東門名為朝天, 南為迎薰, 西為太平, 北為臨川, 東北為合江。明萬曆四年(1576)改土城為磚石城牆, 周長五百餘丈, 高二太丈, 仍立五門, 設樓櫓十二座。明崇禎十六年(1643)農民起義軍張君用部攻城時, 城門被毀, 佔據縣城於城外挖掘護城河一條。清康熙年(1662)修復城門, 十三年(1674)滇軍佔據縣城時城門又被毀, 並將護城河疏通為寬數丈、深萬丈的壕溝。康熙三十六年(1697)和嘉慶十九年(1814)分別增修和重修城門。到同治四年護城河已漸淤塞。民國26年因街道狹窄, 城區不斷擴大, 城牆漸廢, 縣城駐軍和民眾將西門至南門城牆拆除, 用城牆之磚石, 建成中山路, 抗日戰爭勝利後, 又以江邊至南門建設一條街道, 名為“勝利路”。到1949年全鎮有東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善堂街、勝利路等街道和30餘條巷子。 1959年將狹窄的以石板鋪面的東正街、西正街, 擴建為18米寬的街道。 1979年2000年城區先後新建了城鄉路、長江大道、清江大道、城河大道、園林大道、五宜大道、濱江路七條主幹道和七條次幹道, 修建了陸遜廣場、人民廣場、文峰公園、濱江公園、龍山公園, 1982年城區面積為1.93平方公里, 至2000年達到6.75平方公里, 城區面積增大三倍多。
目前, 陸城有關三國的古蹟已不復見, 陸遜洲也不見了踪影, 無從稽考, 在市內的楊守敬故居中, 出正廳至後廳有一走廓, 在走廓旁的花枝掩映下還有相傳是陸遜駐軍陸城時取水的古井。其次就是陸遜廣場及沿江大道的雕塑等紀念陸遜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